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1/141868 (78%)
Visitors : 47509540      Online Users : 9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78


    Title: 臺北市里幹事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Authors: 林清琴
    Contributors: 孫本初
    林清琴
    Keywords: 情緒管理
    人際關係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9 15:14:28 (UTC+8)
    Abstract: 隨著時代的脈動,人民對政府服務的品質要求愈來愈高,政府施政在講求為民服務、顧客至上、績效第一的觀念下,使得現今公務服務已成為高壓力與高溝通需求的工作。區公所之里幹事是市府為民服務的前哨尖兵,平日深入鄰里,協助政府政令及活動的宣導、執行與傳遞;另一方面,也肩負著反映民意、探求民瘼的重任。他在職場上所面臨的人際關係不單是主管與同儕,更重要的是地方里鄰自治幹部及為數眾多的里民,其所表現之情緒控管與人際關係之優劣,不僅直接反映個人的身心狀況、生活品質及工作績效,更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觀感及區政工作能否順利推動。因此,做為一位稱職的里幹事必須具備的核心職能乃為「有效的情緒管理」與「良好的人際關係」。
    本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所屬12個區公所全體里幹事為對象,利用SPSS for Winters 12.0版本,進行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而分析比較受訪者所填答之資料。
    研究發現,臺北市里幹事「情緒掌控」能力最佳,「情緒知覺」能力較弱;而婚姻狀態、年齡、服務年資、職等、曾服務里數等個人屬性因素皆會影響其情緒管理能力;至於性別、學歷、服務戶數多寡則不影響其情緒控管能力。此外,研究結果也顯示,臺北市里幹事在人際關係的表現上以和諧度的表現優於親密度,且未婚者、高學歷者人際關係表現較差。
    同時研究結果亦顯示臺北市里幹事的情緒管理能力確實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表現,兩者呈現正向關係。因此建議行政機關應定期舉辦有關提升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習課程、鼓勵里幹事在職進修提升自我學習力、或提供多元休閒與運動的場所,以協助里幹事使其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同時里幹事自身亦應在工作之餘加入成長性或公益性社團,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並培養善於溝通、適切協調的能力以增進社會支持度,方能有效拓展職場與里鄰人際關係,俾便順利推動里政業務。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合記。
    王淑俐(2005),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臺北:全華。
    王焕琛(2001),情緒與生命教育問題之研討。臺灣教育,608,頁10-19。
    王智弘(2006),尋找美麗新世界-談公務人員的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第69期,頁13-19。
    王首人(2004),臺北市里幹事組織承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瓊玉(2005),臺南縣市國民中小學專任行政人員人際關係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大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艾緣輝(2004),臺北市里幹事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淑玲(2006),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人際關係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欣霓(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洲(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老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信念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臺北:商務。
    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清波(2005),國民中學訓導主任角色壓力,人際關係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盈萱(2005),人際關係與知識分享對投資績效影響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頁66-79。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2005)。行政學(一)修訂四版。臺北:空中大學。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闗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2005),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姮娟(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大有(2006),情緒管理的第一堂課。臺北:宇河文化。
    林薰香(譯), A. Huber著(1996),E.Q情緒智慧。臺中:星晨。
    牧之(2006),怎樣管理你的情緒。臺北:菁品。
    洪英正、錢玉芬譯, Joseph A. Devito著(2003),人際溝通。臺北:學富。
    莊耀輝(2005),情緒管理。臺北:新文京。
    高麒雅(2003),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倪靜貴(1996),國民中學校長情緒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秀娟(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臺北:心理。
    張宏文,邱文芳著(1996),實用人際關係。臺北:商鼎。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美惠譯(2006),EQ-十週年紀念版。臺北:時報。
    張遵敏(1990),臺北市里幹事角色功能之評估。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珍(2004),情緒感染與同理心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學生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永斌(2004),人事人員工作價值觀、人際關係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陸瓊容(2005),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四年級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
    陳金定(1998),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困模式探討暨情緒調適團體對不安依附者依附相關變項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建宏(1997),資管人員情緒商數的研究。大葉工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正(2005),人際關係與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臺北:空大。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雙葉。
    陳皎眉、鄭美芳(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大中。
    曾愛淑﹝2002),公務人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湯鳳花(2004),國中教師情緒智力、班及經營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交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游恆山(1993),K.T. Strongman著,情緒心理學。臺北:五南。
    游恆山譯(2002),K.T. Strongman著,情緒心理學-情理論的透視。臺北:五南。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景文(2005),國小老師知識管理與情緒管理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芬(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宇暄(2005),國中生線上遊戲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大峰(2005),國小學童自尊、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素菲(1991),組織中人際關係訓練。臺北:遠流。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張老師。
    葉重新(2004),心理學(修訂三版)。臺北:心理。
    葉青雅(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郁菁主編(2002),心理學。高雄:麗文。
    傅清雪(2004),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新科技。
    彭懷恩(2005),人際關係與成功生涯。臺北:風雲論壇。
    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48-53。
    楊慕慈(2006),人際關係(全)。臺北:中華電視。
    楊錦登(1997),國軍軍事院校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嘉民(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電玩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臺北:揚智。
    劉泰一(2005),東西方對情緒管理的看法。諮商與輔導。第235期,3-7。
    廖庭芳(2005),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專任行政人員人際關係與溝通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揚智。鄭麗玉、陳秀蓉、危芷芬、留佳莉(2006),心理學。臺北:五南。
    鄭銘瑜(1997),組織氣候、領導風格與情緒商數關係之研究-以資訊人員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麗雪(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珍(1999),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福(2003),警察替代役役男工作及人際關係調適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國銘(2005),團隊內任務相依性、成員人際關係對團隊承諾、團隊績效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維煌(2005),高中學生人格特質、情緒智慧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庭良(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淑惠(1999),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月香(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長淮(2002),我國東部地區大學校院職員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春紅譯(2005),Kelly. Morth著,影響你一生的情感智商EQ。臺北:德威。
    饒見維(2003),情緒涵養。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修訂二版)。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份
    Austin, E. G. (1981). Emotion:In Adams, N. et al., Th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Connective:Guilford, DPG Reference Publishing Inc., 96.
    DeVito, J. A.(198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3th ed.). New York: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DeVito, J. A. (2003).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10th ed.). Pearson Allyn&Bacon.
    Denzin, N. K. (1984). On understanding emo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rever, J. N.(1952).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Penguin, Harmondsworth.
    DuBrin , A. J. (1996).Human relations career and personal success(4th ed.).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Ellis A. (1997). A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Lyle Stuart.
    Goldenson R. M.(1982) The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psycholoy,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Doubleday and Campany, Inc., 387.
    Goldenson, R. M. (1984). Longma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ey. New York:Doubleday and Campany, Inc., 254.
    Golemam, D. (1995). Emotional and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
    Gove, P. B. (Editors-in-chief)(198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ei Ya Taiwan Ed.,742.
    Harr’e R. (1986). A outlion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viewpoint. In R. Harr’e(E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of emotions. Englan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imited, 196.
    Heiman, T. (2000).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1), 1-12.
    Hinde, R. A. (1979).Towards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s. London:Academic Press.
    Hinde, R. A. (1985). Was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a misleading phrase?Anim. Behav.,33. 992-995.
    Homans, G. C. (1961).Social behavior. New York:Harcourt, Brace&World.
    Kelley, H. H., &Berscheid, E., Christensen, A., Harvey, J. H., Huston, T. L., Levinger, G., McClintock, E., Peplau, L. A., & Peterson, D. R. (1983). Close relationships. New York:W. H. Freeman.
    King, D.H. (1999)Measurement of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preservi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students and practicing administrators as measured by the multifac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0(3).606A (University Microfilm No.AAT99-22717)
    Kleinginna, P. R. JR.& Kleinginna, A. M. (1981). A categorized of emotional definitions, with suggestions for a consensual definition. Motv. And Emot.5(4), 345-379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i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nson, J. R. (1967). Principle of Behavior Analysis. New York:Macmillan;London:Collier Macmillan.
    Mayer, J. D.&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 intelligence?In P. Salovey, &D. J. Sluyter(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Basic Books.
    Molm, L. D., &Cook, K. S. (1995). Social exchange and exchange networks. In K. S. Cook, G. A. Fine, & J. S. House(Ed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psychology(pp.209-236). Boston:Allyn&Bacon.
    Muller, M. M. (1991). The stability of anger across age and sex in German cohorts born between 1930 and 1972.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2(5),417-425.
    Peters, R. S. (1970). Motivation emotion and the conceptual schemes of common. In T.Mischel.(Ed.), Human a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Academic Press.
    Plutchik, R. (Ed)(1980). Emotion: A pschoevolutionary synthesi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Ranjit Kumar (民89),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Rusbult, C. E.,&Buunk,B P. (1993) Commitment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An interdependence 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10, 175-204.
    Schachter S. (1970). The assumption of identity and peripheralist- controversies i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 M.B.Amold(Ed.), Feelings and emotion;The loyols symposium. New York and London:Academic Press.
    Schute, W. C. (1973). Enocounter, In Raymonl 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s, illinois:F. E. Peacock.
    Skinner, B. 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Macmillan.
    Salovey, P.&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Mayer, J. D.&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 intelligence?In P. Salovey, &D. 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Basic Books.
    Thibaut, J, W., & Kelley,H. 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Wiley.
    Weiss, R. S. (1974).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Z. Rubin(Ed.), Doing unto other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5921063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2106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6301.pdf53KbAdobe PDF2838View/Open
    106302.pdf68KbAdobe PDF2853View/Open
    106303.pdf80KbAdobe PDF2843View/Open
    106304.pdf82KbAdobe PDF21045View/Open
    106305.pdf146KbAdobe PDF22681View/Open
    106306.pdf371KbAdobe PDF213829View/Open
    106307.pdf193KbAdobe PDF21932View/Open
    106308.pdf550KbAdobe PDF2873View/Open
    106309.pdf189KbAdobe PDF21105View/Open
    106310.pdf139KbAdobe PDF23383View/Open
    106311.pdf107KbAdobe PDF29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