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54259      Online Users : 11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97


    Title: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制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Financial Disclosure Legal System for the Public Officials
    Authors: 陳秀慧
    Contributors: 莊國榮
    陳秀慧
    Keywords: 公務倫理
    廉政
    陽光法案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
    public administrative ethics
    uncorrupt
    Sunshine law
    the Financial Disclosure Law for the Public Officials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9 15:06:00 (UTC+8)
    Abstract: 根據近幾年來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之「全球競爭力」調查報告與國際透明組織公佈之「全球貪腐印象指數」的排名結果,發現國家競爭力越高者,清廉度亦相對較高,二者間存有強烈的正相關。而歷次調查結果,均顯示臺灣僅為中度廉潔的國家,因此在推動防貪的過程裡,仍存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晚近公部門貪瀆案件、政商掛勾的弊端層出不窮;為遏止公職人員貪污腐化,政府提擬出一系列陽光法案,而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就在民國82年匆匆立法通過,成為第一道陽光法案。該法開宗明義即揭示,「爲端正政風、確立公職人員清廉作為,建立公職人員利害關係之規範,特訂定本法」,足徵防制貪瀆係該法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但迄今為止,申報不實之公職人員仍然眾多,亦未見任何觸法者因此去職或終結政治生命,可見財產申報法尚無法完全發揮遏制貪瀆弊端的力量,故有修法之迫切需要。
    本研究係從文獻資料探析財產申報法的立法歷程與規範重點,並針對法務部95年版修正草案加以檢討,同時擷取美國、新加坡的財產申報制度的優點以供我國修法參考。另外,則藉由深度訪談的過程,了解我國財產申報制度在法規面與執行面的優缺點,進而提出改善建言,以期達成建構廉能政府的施政目標。
    經綜合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研究結果,發現整體申報制度之缺失有申報對象界定失衡、防堵脫產未克其功、公開透明猶有不足、裁處罰則難以懾人、執行審核確有困境等。依據前述研究發現,本文提出下列建議包括:建置整體陽光法案、法令體系的結合運作、其他配套措施、追查資金流向、建立弊端揭發人保護制度、鼓勵民眾監督公部門、強化公務人員倫理教育、簡化行政作業流程、研議高薪養廉政策等,以期完善整體申報法制。
    Reference: 王文宇
    2000。「信託業法」。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頁191-195。
    王雅玲
    2002。我國行政中立法制定之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方則揚、林美倫
    1997。反腐敗行動。臺北:時報文化。
    丘昌泰、廖元豪
    2003。建立管制性法規影響分析機制可行性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合作案。
    立法院法制局
    2004。憲政制度與陽光法案之研究。臺北:立法院秘書處。
    立法院法制委員會
    1994。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法律案專輯,第16輯(上、下冊)。臺北:立法院秘書處。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1991a。陽光政治,第41輯。臺北:立法院秘書處。
    1991b。立法院公報,第80卷第22期院會紀錄,頁203。
    1992a。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31期院會紀錄,頁70-76。
    1992b。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71期院會紀錄,頁5。
    1993a。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15期委員會紀錄,頁404-449。
    1993b。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22期院會紀錄,頁73-80。
    2000。陽光政治續篇(一),第73輯。臺北:立法院秘書處。
    朱岑樓
    1973。「論南亞國家的貪污因果及其防治辦法」。憲政思潮,第22期,頁44-48。
    朱浤源
    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雲漢
    1992。「如何面對民主時代政商關係的挑戰」。國家政策雙週刊,第37期,頁6-8。
    朱雲鵬
    1991。「政商掛勾與利益輸送」。中國論壇,第31卷第10期,頁111-113。
    江大樹
    1993。「肅貪的正當性與持久性」。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9期,頁8-9。
    江岷欽
    1994。公務員貪瀆行為防制之實證分析。中興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術研討會。
    1995。「行政官僚貪污防治之比較研究(上)」。人事月刊,第20卷第2期,頁4-11。
    1995。「行政官僚貪污防治之比較研究(下)」。人事月刊,第20卷第3期,頁44-55。
    江岷欽、林鐘沂
    1999。公共組織理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余致力
    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余致力、陳敦源、黃東益
    2002。非政府組織與反貪腐運動:國際透明組織與臺灣透明組織簡介。發表於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臺灣透明組織共同舉辦之「二十一世紀優質治理之機制-行政透明化學術研討會」。
    何恭壜
    2002。基層公務機關行為腐化與防制策略研究—以桃園市公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何增科
    1995。政治之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吳慎志
    1994。「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有關申報財產範圍之介紹」。法學叢刊,第153期,頁151-156。
    吳榮修
    2000。「行政肅貪之研究」。法務通訊,第1986期,頁3-6。
    呂宗麟
    1998。權力與社會正義—理論與實際。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宋筱元
    1989a。「論我國肅貪組織及其發展」。警學叢刊,第20卷第2期,頁71-81。
    1989b。肅貪機構與貪污之防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論專責肅貪機構之設立」。人力發展月刊,第68期,頁28-33。
    李永然
    1993。「為制訂周延的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進一言」。中央月刊,第26卷7期,頁58-59。
    李光耀
    2000。李光耀回憶錄。臺北:世界書局。
    李世明
    2001。我國肅貪組織結構功能之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北市。
    李其泓
    2002。從倫理的觀點探討公務人員的利益衝突。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炯祥
    1995。我國肅貪政策與防貪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淳、劉守芬
    2003。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美華、孔祥明等譯(Earl Babbie原著)
    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臺北:時英出版社。
    李華民
    1993。各國人事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燈燦
    1993。公務機關貪污問題與防治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沈昆興
    1992。「政風機構之設置及政風人員在組織中之角色功能」。人事月刊,第15卷第3期,頁106-107。
    周錦龍
    2001。「旋轉門條款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第59期,頁21-28。
    孟維德
    1999。「白領犯罪的本質與意涵」。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5期,頁1-38。
    2001。白領犯罪--現象、理論與對策。臺北:亞太書局。
    孟慶華
    2002。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研究新動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天祐
    2002。「APA格式第五版」。教育資料與研究,第44期,頁102-120。
    林米藏
    1981。「端正政風之研究」。人事行政,第66期,頁43-54。
    林炯祥
    1995。我國肅貪政策與防貪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建山
    1983。「貪污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聯」。中國論壇,第187期,頁14-19。
    林照真
    2004a。「誰為法令補破網」。天下雜誌,第305期,頁148-153。
    2004b。「陽光十一年黑幕依舊--申報高官帶頭違法」。天下雜誌,第305期,頁154-156。
    林嘉誠
    1984。「即使消滅不了,也要全力以赴—貪污的成因與防治途徑」。聯合月刊,第31期,頁74-77。
    林騰鷂
    2002。期待陽光。資料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lA/091/IA -C091-052.htm。
    法務部
    2005。「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裁罰—法務部公佈歷年統計分析」。法務通訊,第2238期,頁3。
    法務部政風司
    2000。香港廉政公署參訪研究報告。臺北:法務部。
    2001。政風預防工作參考手冊。臺北:法務部。
    金神保等
    1983。「公務員為什麼會貪污—歷史、社會文化、經濟發展、行政法規層面的探索(座談會楔子)」。中國論壇第187期,頁8-31。
    施能傑
    1999。美國政府人事管理。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韋漢樑
    2000。我國廉政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高永光
    2002。爲陽光法案立法努力。資料取自http://www.npf.org.tw/ PUBLICATION/CL/091/CL-C091-489.htm。
    馬國泉
    1999。美國公務員制和道德規範。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孫文超
    2002。我國警察組織廉正管理之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北市。
    翁源燦
    2000。政風機構防制貪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2003。我國廉政制度之國際比較分析—以政風機構為個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張志輝
    1994。貪污犯罪成因與防制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其祿、葉一璋、張文豪
    2003。貪瀆與治理—臺灣現況之法制分析與建言。發表於臺灣透明組織、國際透明組織、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共同舉辦之「倡廉反貪與行政透明學術研討會」。
    張朝桅
    1994。臺灣高官民代藏金錄。臺北:中國名人傳記中心。
    張榮貴
    2000。八十八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考察日本、韓國廉政業務報告。臺北:臺北市政府政風處。
    張慶勳
    2002。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定銘
    1996。我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之理論與實踐。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金貴
    1996。「積極肅貪以重建政府形象」。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0期,頁14-15。
    陳振銘
    1995。貪污問題防治對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健仲
    1995。政黨轉型期政商關係的法制化--臺灣財產申報法。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啟明
    2003。「有關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之修法芻議」。立法院院聞,第22卷第9期,頁67-78。
    陳淞山
    1993。「我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與公開制度之研究」。立法院院聞,第21卷第8期,頁66-78。
    陳新民
    2001。「新加坡肅貪的法制分析-兼論我國建立肅貪署的隸屬問題」。軍法專刊,第47卷第9期,頁1-22。
    2001。「現行財產申報制度能否有效肅貪」座談會致詞稿。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坤發、黃朝盟
    2002。以行政倫理改革推動政府再造。資料取自http://www.npf.org.tw/ PUBLICATION /091/ CL-C-091-415.htm。
    陳豐文
    2003。端正政風整肅貪污方案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彭懷恩
    2001。政治學Q&A。臺北:風雲論壇。
    黃家昌
    1997。我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之探討—二屆立法委員財產申報資料之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淑絹
    1995。我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立法過程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泰順
    1994。利益團體政治。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葉欣如
    1995。國家管制性政策之研究—以我國政風機構執行評估為實證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俊榮
    1999。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2000。珍惜憲法時刻。臺北:元照出版社。
    葉晏綾
    2005。新加坡廉政建設之研究。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詹政曇
    2002。法務部政風體系肅貪策略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論文,臺中市。
    趙永清
    1996。「健全陽光法案體系,導正社會黑金亂象—從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原則談起」。公務人員月刊,第5期,頁21-26。
    劉宏恩
    1994。「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之功能與侷限--從比較法觀點論我國現行法缺失」。立法院院聞,第22卷第4期,頁23-39。
    劉昊洲
    2000。「論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之義務」。人事行政,第134期,頁24-31。
    劉淑惠
    1994。「金權政治的剖析與解決之道—國會立法篇」。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00期,頁14-16。
    劉道清
    1993。「香港廉政建設之借鏡」。人事月刊,第16卷第4期,頁67-75。
    臺北縣政府政風室
    2004。政風實況問卷調查報告。臺北:臺北縣政府。
    潘秀菊
    1996。信託法之實用權益。臺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潘麗雲
    2000。「日本國家公務員倫理法制概述」。人事行政,第133期,頁65-72。
    管高岳
    2005。公職人員之利益衝突迴避制度。資料取自http://www.tss.gov.tw/ political-box /公職人員之利益衝突迴避制度.html。
    蔡蔡明欽
    1993。「陽光法案系列研究之一『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草案』評估」。立法院院聞,第21卷第6期,頁38-45。
    蔡金火、江明修
    1998。「公務人員迴避制度之初探—政府再造的倫理基礎」。公務人員月刊,第29期,頁3-17。
    鄭中堅
    1992。「端正政風首重公務倫理」。人事管理月刊,第29卷第7 期,頁14-17。
    磨天相
    2002。民選公職人員貪腐問題與防制策略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蕭武桐
    1995。行政組織的倫理決策。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1996。「英美行政倫理的發展」。考銓季刊,第7期,頁66-73。
    2001。公務倫理。臺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2006。「新公共服務與公務員的品德修養」。國家菁英季刊,第2卷第1期,頁57-70。
    韓培爾
    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戴揚健
    1996。行政倫理守則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介銘
    1997。現階段防制貪污瀆職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立功
    2002a。「試評大額交易申報制之可行性---兼論洗錢防制法第7條修正草案」。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7期。
    2002b。財產來源不明罪--折衷式的貪污舉證轉換制。資料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268.htm。
    2003。以追查資金流向遏阻貪污犯罪之思考—兼論財產來源不明罪。發表於臺灣透明組織、國際透明組織、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共同舉辦之「倡廉反貪與行政透明學術研討會」。
    2004。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之修法思考。發表於臺北市政府主辦之「廉政研討會」。
    2005。「新加坡反貪法制簡介」。清流月刊,六月號,頁25-28。
    簡進國
    2002。政務人員政治活動限制問題之研究—兼論政務人員法。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Ackerman, S. R.
    1999.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M.T.
    1990. Working ethic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Denhardt, K.G.
    1995. 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New York: Westport, Connecticut.
    Denhardt, R.B.
    1995. Public administration-an action orienta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llege.
    Klitgaard, R.E.
    1998. Controlling corrup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wis, C. W. & Stuart C. Gilman
    2005. The ethics challenge in public service.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Scott, J. C.
    1972.Comparative political corrup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hompson, D. F.
    1987. Political ethics and public off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671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106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1067101.pdf52KbAdobe PDF21170View/Open
    21067102.pdf87KbAdobe PDF21019View/Open
    21067103.pdf88KbAdobe PDF21046View/Open
    21067104.pdf70KbAdobe PDF21095View/Open
    21067105.pdf249KbAdobe PDF21799View/Open
    21067106.pdf406KbAdobe PDF25790View/Open
    21067107.pdf335KbAdobe PDF23850View/Open
    21067108.pdf202KbAdobe PDF26568View/Open
    21067109.pdf472KbAdobe PDF23614View/Open
    21067110.pdf263KbAdobe PDF21568View/Open
    21067111.pdf153KbAdobe PDF23545View/Open
    21067112.pdf425KbAdobe PDF218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