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89006      Online Users : 6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498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987


    Title: 行動電視產業之發展策略研究
    Authors: 林孟潔
    Contributors: 郭更生
    黃秉德

    林孟潔
    Keywords: 行動電視
    行動商務
    價值鏈
    mobile TV
    mobile commerce
    value chain
    SK Telecom
    NTT DoCoMo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8 13:29:54 (UTC+8)
    Abstract: 行動電視是發展行動商務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由於傳輸技術的進展使得行動電視服務的提供成為可能,透過數位電視廣播技術與行動通訊網路的整合包裝,業者可提供更豐富的行動商務內容。行動通訊業者、廣播電視業者,及手機業者由於亟欲開發下一波的主流商品和服務,紛紛投入行動電視的相關發展。不過,行動電視屬於全新且跨領域的商業模式,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克服。本研究企圖將這些問題釐清,除了探討行動電視價值鏈上各價值活動的發展方向以及整合模式,亦進一步探討行動電視服務的關鍵成功因素,以及南韓SK Telecom與日本NTT DoCoMo發展行動電視服務的策略。針對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
    1. 行動電視價值鏈的發展:內容業者必須針對手機平台開發專屬的節目內容;數位電視廣播技術以及行動通訊網路將朝向互補整合的方向,才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手機製造業者必須克服天線、耗電量,以及體積的問題,並且設計容易使用的操作介面。
    2. 整合模式:分為由行動通訊業者主導、由廣播電視業者主導、由行動通訊業者與廣播電視業者共同合作,以及由第三方業者提供服務這四種主要的營運模式。其中,行動通訊業者與廣播電視業者共同合作被視為較可能普及的營運模式。
    3. 關鍵成功因素:透過產業資料分析以及專家訪談,本研究整理出以下六點要素,分別為政府的態度、良好的網路傳輸品質、終端設備的設計、各方可接受的營運模式、具吸引力的內容,以及可負擔的價格。
    4. 個案探討:南韓SK Telecom與日本NTT DoCoMo皆非常注重內容的發展,除了重新設計節目內容、持續發展新內容,亦不斷累積相關的數位內容資源,由其策略發展重點,也可以再次印證關鍵成功因素—「內容」的重要性。
    Mobile TV is considered as the basis of mobile commerc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cellular network, companies can provide more mobile servic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cellular network, offering service of mobile TV becomes possible. Mobile operators, broadcasters, and mobile phone manufactures are all eager to develop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 Therefore, they start to develop mobile TV business. However, mobile TV is a brand new business model and relates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difficulties that need to be conquered.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TV value chain, possible business models,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the cases of SK Telecom and NTT DoCoMo. The following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1. Development of Mobile TV value chain: content providers have to develop exclusive programs for mobile phone; digital broadcasting and cellular network should be integrated; mobile phone manufactures need to conquer the problems of battery, aerial, and size.
    2. Business model: there are four possible business models, inclusive of leading by mobile operators, leading by content providers, cooperation of mobile operators and content providers, and service offered by the third party. The third business model is considered as the one which will be popular.
    3. Key success factors: there are six factors, inclusive of government’s attitude, good transmitting quality, design of hand-held device, business model accepted by all involved parties, attractive content, and acceptable price.
    4. Case discussion: SK Telecom and NTT DoCoMo all think highl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nt. They plan to develop exclusive programs, enrich the content, and accumulate related digital contents. Their strategie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content again.
    Reference: 一、英文部分
    Bane, P.W., S.P. Bradley, and D.J. Collis (1998), “The Converging Worlds of Telecommunication, Computing, and Entertainment,” in Sense and Respond: Capturing Value in the Internet Er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pp.31-61
    Brad King (2006), The Small Screen, Technology Review, Cambridge: Vol. 08, Iss. 11; pg. 78, 2 pgs
    Business: A fuzzy picture; Mobile TV (2006), The Economist, London: Jan 7, Vol. 378, Iss. 8459; pg. 57
    Carl Shapiro and Hal R. Varian (1999),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Economides, N. (1996),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 14, pp.673-699.
    Kanako Takahara (2006),TV programs go mobile as One Seg services begin,The Japan Times,April 1st
    Katz, M., C. Shapiro (1986).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page 822-841
    Katz, M.L. and C. Shapiro (1994 ), System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ffec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8, No.2, pp. 93-115
    Katz, M., and C. Shapiro (1985).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 page 424-440
    Moore G., Paul Johnson, Tom Kippola. (1998), The gorilla guys: The telecom revolt: Adopt the Internet or die. Forbes. New York: Oct 5, 1998. pg. 132, 1 pgs
    Paul May (2001), Mobile Commerce: Opportunitie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of Wireless Busi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ril 19
    Research and Markets (2005),”2005 North Asian Telecoms Statistics and Market Overview”,Research and Markets,Nov. 25
    Ravi Kalakota & Marcia Robinson (2002), M-Business: the race to mobi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Rohlfs, J. (1974). “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t Demand for a Communications Servic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5(1), page 16-37
    Shurmer, M. (1993) “An Investigation into Source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 the Packaged PC Software Market,” 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 (5:3), 1993, pp. 231-251.
    二、中文部分
    黃佳櫻(2003),「建構行動商務的關鍵成功因素」,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維(1997),「資訊產品之架構標準策略」,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慶蔚(2002),「網路系統架構之競爭策略—以Web Service與Microsoft .NET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俊成(1998),「網際網路的典範轉移暨網路市場與新經營模式之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嘉良(2000),「系統產品之架構競爭與擴散機制—以無線通訊產業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昌哲(2002),「3G環境下行動服務產業經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
    高慧雯(2001),「第三代行動通訊之服務與定價模式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葛葆華(2003),「無線多媒體傳輸技術發展對無線影音產業價值鏈的影響 以歐特斯科技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粱曉維(2001),「行動上網商務模式之研究—以日本及南韓通訊服務業者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BBC(2006),手機電視節目在日本試播,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4月1日
    Real Netwroks/NTT DoCoMo結盟推行動TV(2006),CPRO資傳網http://cpro.com.tw,2月21日
    FIND(2006),NTT DoCoMo與 Nippon TV瞄準行動電視市場,資策會FIND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2月17日
    Junko Yoshida(2005),三星行動電視晶片組上市 明年推DVB-H/DMB雙模方案,電子工程專輯http://www.eettaiwan.com,8月30日
    LG新聞稿(2006),LG 展首款行動電視 3G 手機 V9000 五月進德國,蕃薯藤手機新聞館http://mobile.yam.com/news,3月9日
    Mark LaPedus(2005),韓國行動電視市場大戰一觸即發,電子工程專輯http://www.eettaiwan.com,10月11日。
    Nokia(2006),行動電視全球試播受好評 Nokia 邁向數位整合新趨勢,新浪手機http://mobile.sina.com.tw,3月16日
    NTT DoCoMo以TI OMAP 2架構發展3G手機(2005),電子工程專輯http://www.eettaiwan.com,12月2日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5),NTT DoCoMo強化手機數位廣播服務,2300科技投資網http://www.2300.com.tw,12月26日
    QUALCOMM新聞稿(2004),QUALCOMM子公司以700 MHz頻譜支援全國性行動多媒體播送,電子設計資源網http://www.eedesign.com.tw,11月9日
    I-Mode成功經驗積極 向海外移植(2001),新經濟周刊No.6,P.92,5月
    王祖安(2005),電視手機挑戰多 元件成本成普及關鍵,新電子科技雜誌http://203.66.123.22/ne,8月
    王智弘(2005),行動電視環境漸趨成熟 DVB-T先發 DVB-H後至,新電子科技雜誌http://203.66.123.22/ne,8月
    王慧萍(2003),急起直追的CDMA 大國:南韓行動通訊市場之經營策略與現況,拓墣產業研究所,5月15日
    李修瑩(2005),南韓全面啟動數位多媒體廣播 十分鐘節目風靡通勤族,數位時代雙週刊 ,6月
    李學文(2006),小小手機打破數位影音重大記錄,聯合新聞網數位文化誌http://mag.udn.com/mag/dc/index.jsp,1月26日
    黃怡音(2005),數位內容市場重要指標分析,IT IS產業資訊服務網http://www.itis.org.tw,11月28日
    周靜遠(2005),手機革命 行動電視新天地,世界日報http://www.worldjournal.com/wjindex.php,5月22日
    林其鋒(2005),DVB-H引領Mobile TV風潮-專訪Freescale資深主任工程師鄭孟武,電子設計資源網http://www.eedesign.com.tw,10月1日
    林其鋒(2005),行動電視-手機新挑戰,專訪TI無線終端事業群先進架構經理Bill Kreni,電子設計資源網http://www.eedesign.com.tw,10月7日
    林昆練(2006),注意﹗手機電視來了﹗,動腦雜誌,Vol.357,1月
    行動商務應用發展現況與展望(2001),資策會MIC,11月
    金祥中,蔡珮婷(2005),口袋裝 TV!諾基亞行動電視在台試播,PHONE DAILY手機報http://www.phonedaily.com/,11月11日
    洪春暉(2004),從 NTT DoCoMo 省思台灣行動應用服務模式,資策會MIC,7月
    胡春剛(2004),伴隨產業改革壯大 從SKT看韓國電信海外擴張戰略,通信產業報http://www.ccidcom.com/,11月13日
    飛利浦新聞稿(2006),飛利浦針對美國市場推出下一代行動電視解決方案,飛利浦網站http://www.philips.com.tw/,4月7日
    徐永諳(2005),日本電信巨人NTT DoCoMo推展電子錢包與音樂業務,拓墣產業快訊,拓墣產業研究所,11月16日
    徐永諳(2006),影音手機持續發燒 行動電視手機今年大熱門,新通訊元件雜誌http://www.2cm.com.tw/,4月
    徐玉(2004),國外移動數據業務發展走勢,中國信息產業網http://www.cnii.com.cn/,11月22日
    徐康沛(2006),產業瞭望-世棒經典賽帶動行動電視用戶攀升,南韓發展DMB的啟示,DigiTimes科技網http://www.digitimes.com.tw,3月22日。
    馬瑞璿(2006),當行動裝置遇到電視-會擦出愛的火花?還是就此熄滅?,EC Times電子商務時報http://www.ectimes.org.tw,1月13日
    高郁婷(2006),3G行動電視---消費者的第一選擇?,EC Times電子商務時報http://www.ectimes.org.tw,1月9日
    高振偉(2005),由2005 IFA看數位行動電視標準與服務模式之發展,資策會產業焦點評論,10月。
    國際編輯部(2005),行動殺手應用,台灣通訊http://www.taiwantelecom.com.tw/,No.136,4月
    張星元(2005),DiBcom與飛思卡爾聯手推出新一代行動電視解決方案,DigiTimes科技網http://www.digitimes.com.tw,11月1日
    張意珮(2005),剖析電視手機現況及未來趨勢,電子設計資源網http://www.eedesign.com.tw,6月
    淺川直輝(2004),電視手機瞄準的視聽革命--DoCoMo負責人專訪,工程師技術支援網站http://china5.nikkeibp.co.jp,6月18日
    郭小紅(2005),發掘藍色海洋––韓國SK電訊成功轉型啟示錄,中國信息產業網http://www.cnii.com.cn,12月2日
    陳世耀(2006),3G真的能在台灣起飛嗎?,天下雜誌 第341期,3月
    SK電訊(2005),SK電訊傾力打造“第五媒體”,中國信息產業網http://www.cnii.com.cn,11月7日
    麥利(2005),行動媒體內容匱乏 Disney為新款iPod定製視訊節目,電子工程專輯http://www.eettaiwan.com,12月22日
    童儀展(2006),手機的下一步:行動電視,數位時代雙週刊,127期,4月
    黃耀德(2006),行動電視內容商機探討,「開創行動電視應用發展」研討會,中環集團動視科技公司,4月7日
    黃鶯(2006),手機電視成為晶片廠商追逐的焦點,電子工程專輯http://www.eettaiwan.com,3月24日
    楊明珠(2006),日資訊跨大步 手機接收數位電視及網路資訊,中央社,4月1日
    葉恆芬(2002),3G開台再添一樁 KDDI cdma 2000 1X正式入列,工業技術研究院http://www.itri.org.tw/index.jsp,5月28日
    葉恆芬(2002),南韓行動電話服務市場現況剖析,通訊雜誌http://www.cqinc.com.tw,第 101 期,6月號
    資策會(2005),二年內3G用戶可望達400萬規模,資策會,10月14日
    商用行動電視服務即將在美國登場(2005),電子工程專輯http://www.eettaiwan.com,12月8日
    廖德琦(2005),3G登台 看手機時代來臨 現代千里眼.不只可以聽,新台灣新聞週刊,7月21日
    劉盈秀(2006),行動電視全球風─讓你走到哪看到哪,EC Times電子商務時報http://www.ectimes.org.tw,1月9日
    德州儀器新聞稿(2005),TI與NTT DoCoMo合作推出3G解決方案樣品元件,德州儀器,12月2日
    蔡易靜(2006),06年日本行動上網普及率達76% 行動加值服務豐富使然,資策會FIND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2月10日
    蔡燿駿(2006),日韓政府 帶頭打造3G無限可能,天下雜誌,第341期,3月
    鄭有強(2003),3G市場觀察:世界上3G發展最快之國,中國資訊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資訊所,10月27日
    賴文惠(2003),韓國寬頻及行動網路發展概況,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3月8日
    賴文惠(2005),韓國衛星手機電視歷經波折 曙光乍現,公共電視策略研發部,5月
    戴基峰(2006),全球3G行動通訊技術及行動電話用戶數發展分析,IT IS產業資訊服務網http://www.itis.org.tw,2月22日
    薛仲男(2005),日韓與台灣3G行動通訊市場發展近況與評析,華銀徵信室,No.30
    簡大為(2004),借鏡日本電信三雄爭霸經驗:3G馬拉松 先跑不一定先贏!,數位時代雙週刊,73期,1月
    羅惠隆(2005),從採用標準及企圖心 一窺各國行動電視產業競爭力,DigiTimes科技網http://www.digitimes.com.tw,11月14日
    羅惠隆(2006),產業瞭望-行動電視產業宜建立結合廣播及電信營運之付費模式,DigiTimes科技網http://www.digitimes.com.tw,2月15日
    羅斌文(2005),台灣五家電信業者積極出招──向日韓3G經驗取經,數位時代雙週刊,5月
    人民郵電報(2004),全球手機電視業務發展透視,人民郵電報http://ermyd.cnii.com.cn,8月27日
    蘇怡如(2006),韓國行動電視S-DMB服務發展現況,工研院產經中心,4月
    三、網站部分
    KDDI au http://www.au.kddi.com
    SK Telecom
    http://www.sktelecom.com
    TU Media
    http://www.tu4u.com
    Vodafone http://www.vodafone.com
    MobaHo! http://www.mobaho.com
    NTT DoCoMo http://www.nttdocomo.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3355020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35502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企業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5502002.pdf20KbAdobe PDF2661View/Open
    35502003.pdf18KbAdobe PDF2644View/Open
    35502004.pdf48KbAdobe PDF2900View/Open
    35502005.pdf53KbAdobe PDF21275View/Open
    35502006.pdf111KbAdobe PDF21334View/Open
    35502007.pdf236KbAdobe PDF21202View/Open
    35502008.pdf28KbAdobe PDF2773View/Open
    35502009.pdf76KbAdobe PDF21180View/Open
    35502010.pdf13KbAdobe PDF267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