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35407      Online Users : 150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125


    Title: 學校城鄉差距與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對數位落差影響之研究-以國民中學為例
    Authors: 李美華
    Contributors: 詹志禹
    李美華
    Keywords: 城鄉
    社經地位
    數位落差
    國民中學
    Date: 2004
    Issue Date: 2010-04-25 15:05:19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城鄉差距與家庭社經地位對數位落差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工具為「學校數位化現況調查問卷」及「學生資訊學習情況調查問卷」,並以全國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對象,採抽樣調查方式,蒐集57所國中及744位國二學生之調查資料,經過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Pearson’s相關分析、單變量分析、多變量分析、複迴歸分析和Scheff`e的事後比較等方法統計與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下列主要結論:
    一、 國民中學城鄉所在地的不同,存在數位落差現象。
    (一)城市國民中學「硬體品質」優於鄉村國民中學。
    (二)城市國民中學「資訊經費來源」多於鄉村國民中學。
    (三)城市國民中學「網路化程度」高於鄉村國民中學。
    (四)城市國民中學「數位接近機會」多於鄉村國民中學。
    (五)城市國民中學「硬體數量」與鄉村國民中學無差異。
    (六)城市國民中學「資訊融入教學」與鄉村國民中學無差異。
    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生,存在數位落差現象。
    (一)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電腦知識」強於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
    (二)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家庭網路使用頻率」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資訊學習之環境氛圍」方面無差異。
    (四)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學校電腦軟硬體設備使用頻率」方面
    無差異。
    三、不同城鄉別、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生,在「電腦知識」與「資訊學習之環境氛圍」等方面有差異。
    (一) 家庭社經地位對「電腦知識」的影響視城鄉別而定,在城市,社經地位的影響不顯著,但是在鄉村,低社經學生的「電腦知識」特別弱。
    (二) 家庭社經地位對的「資訊學習之環境氛圍」影響視城鄉別而定,在城市,社經地位的影響不顯著,但是在鄉村,低社經學生的「資訊學習之環境氛圍」特別弱。
    四、學校數位化程度對學生資訊素養有影響。
    學校數位化程度對學生「電腦知識」、「資訊學習之環境氛圍」、「學校電腦軟硬體設備使用頻率」等方面有正面影響,但是學校數位化程度對「家庭網路使用頻率」方面沒有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學校城鄉差距與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對數位落差之影響,表現在「硬體品質」、「資訊經費來源」、「網路化程度」、「數位接近機會」、「電腦知識」及「家庭網路使用頻率」等六方面。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mong Socio-Economic classes. A questionnaire about digitized state of schools was administered to 57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while a questionnaire about experti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administered to 744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ose 57 schools. Results showed that urban schools got better scores than rural schools among many aspects, including quality of hardware, financial support, use of internet, and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 equipments. In addition, students with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have better knowledge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er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e at home than students with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Besides, urban students also obtain better knowledge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of using school’s and family’s information equipments than rural students. Interaction effects showed that rural student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in the most impoverished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digital society. In light of the above conclusions, it was suggested that more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s should be allocated to rural schools and especially to rural student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cio-economic status, digital divide,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rtise.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丁志仁(2001)。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彙編-討論議題五:「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討論。
    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以仁(1982)。臺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區、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槐(1986)。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第8期,147-148頁。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雙月刊 (2000 .12 )。
    王天佑(2000)。原住民女性教育地位取得研究。社會文化學報,11:81-110。
    王奐敏、曾武清、施曉娟(2003)。從資訊素養的觀點探討數位落差縮小的可能性:以新竹市龍山國小資訊教育為例。
    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4/2/12,取自:
    http://www.edu.tw/moecc/information/itpolicy/itprojects/itmasterplan.htm
    民主進步黨(1993)。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土規劃研討會論文集。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政策研究中心。
    白懿淳(1996)。代間移轉行為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碩士論文。
    申望毅(2003)。教育內數位落差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大高雄地區國三學生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石淑慧(無日期)。數位差距-現況與因應之道。2005/2/1,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39.htm
    石淑慧(無日期)。教育、階級複製與數位差距。2004/12/28,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20.htm
    石淑慧(無日期)。資訊社會裡數位差距的教育社會學意義。2004/12/15,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7/17-21.htm
    古文秋、劉貞宛(無日期)。概述數位落差。2004/11/8,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4/34-03.htm
    加強偏遠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計畫。2004/2/12,取自:
    http://www.edu.tw/moecc/information/itpolicy/itprojects/itremote.doc
    台灣行政院研考會減少數位落差入口網站。2004/12/15,取自:
    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
    行政院主計處中部辦公室網頁。92年家戶收支調查。2004/3/1,取自:
    http://www129.tpg.gov.tw/mbas/
    行政院(1997)。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方案。2004/3/1,取自:
    http://www.ey.gov.tw/planning_old/pz871022-1.htm
    行政院(1998)。加強軟體人才培訓方案。2004/3/1,取自:
    http://www.ey.gov.tw/planning_old/pg870507-1.htm
    行政院(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
    2004/3/1,取自:http://www.ey.gov.tw/planning_old/pe871203-1.htm
    何榮桂(1996)。國中電腦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資訊與教育。
    51期:2~10頁。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
    景。資訊與教育。68期:2~13頁。
    何榮桂(2001)。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載於國立台灣師大實習處地方輔導組主辦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程序手冊。6~10頁。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台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李昱瑤(2000)。家戶結構與教育程度─臺灣的實證分析,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勝富(無日期)。美國數位差距的現況與因應措施。2004/3/1,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00/ecs156.txt
    吳乃德(1997)。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台灣社會學研究,第1期,頁137-167。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
    邱貴發(1998)。世界資訊教育的潮流與發展。中央日報(87.9.14)。
    邱貴發、吳正己(1998)。國民中小學資訊融入各科及獨立設科之研究。教育
    部專題研究報告。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圖書館 博碩士論文。
    吳美娟(2002)。整合互補性網路研究途徑。新竹,清華大學「2002年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會議發言,5月31日。
    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157-212。
    林生傳(1997)。社會階層化與教育。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7,71-104。
    林美純、陳志騰、林宸希、柯慕怡、賴韋之(2003)。「彰化城鄉國小電腦遊戲使用行為差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教育部電算中心九十二年度大專校院暨高中職。「協助國民中小學推動資訊教育實施計畫」專案補助系列─大學生專題研究 (學會系刊版)。
    林本炫(無日期)。教育資源分配與社會正義。2004/12/20,取自: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30-9/m132_3.htm
    林天祐(2001)。數位差距-新世紀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來源。2004/12/20,
    取自:http://www.tmtc.edu.tw/~primary/paper/Teacher/tyl/tylP03.htm
    章英華、朱敬一(2001)。家庭動態資料庫簡介。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研討會論文集。
    胡夢鯨(1995)。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第六卷 第一期,頁1-35 。
    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2002)。2004/2/12,取自:http://140.111.1.192/secretary/e2008/index1.htm
    馬信行(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
    馬久惠(2001)。國家政策與臺灣戰後的城鄉發展。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徐新逸、吳佩謹(無日期)。資訊融入教學:為什麼? 如何做?。2004/12/20,取自:http://soft.hmjh.chc.edu.tw/demo/w311/
    黃昆輝(1978)。我國大學入學考試報考者與錄取者家庭社經背景之比較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0 期,頁149-326。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欣潔(2004)。『數位落差』對於網路中公共論域建制之影響初探-以台灣社會為例。2004/12/20,
    取自:http://www.ccu.edu.tw/TANET2001/TANET2001_Papers/T112.pdf
    黃欣潔(無日期)。『數位落差』對於網路中公共論域建制之影響初探--以台灣社會為例。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伸。台北:巨流。
    黃武元、吳幸玲(無日期)。離島地區教師資訊素養與進修之研究。2004/11/29,取自:ice.nknu.edu.tw/doc/papers/
    黃瓊儀(無日期)。從數位差距到數位複製。2004/12/10,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6/16-12.htm
    陳秀才(198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熹(1986)。教育社會學(3版)。台北:三民。
    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1999年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99。
    陳建良(1996)。家計單位內的資源配置 -- 以台灣家計收支調查為對象的實證分析。暨大學報,第1 期,頁195-236。
    陳建良(2002)。人力資本的跨代移轉— 家庭背景對18-19 歲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載於國立暨南大學實證經濟研討會。
    陳建良(2002)。手足組成、出生序與教育年數--以台灣家庭為對象的實證分析。發表於第六屆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
    陳建州(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喜(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敬如(2000)。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敬如(2001)。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高強華(1988)。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加強偏遠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執行成效訪視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電算中心(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子計畫」第二分項:縮減數
    位落差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電算中心(2002)。挑戰2008-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綜合研討會-1.2建構全民網路學習系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推動優先區計畫。台北:教育部。2004/12/30,取自:http://www.sj2es.tnc.edu.tw/edufirst/93plan/
    楊家興(2004)。建構一個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學習環境:虛擬學校。2005/1/26,取自:http://elnp.ncu.edu.tw/about_content.php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5)。分流教育與社會經濟地位。教改通訊,12:37-38。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
    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
    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第11期,245-277 頁。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2004/2/12,取自:
    http://teach.eje.edu.tw/main.php
    溫明正(2002)。E世代數位落差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47期,第47-48頁。
    劉文文(2000)。數位隔離:網際網路行為模式的經濟分析。台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燕青(2002)。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燕青(2003)。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偉瑩(2004)。數位台灣計畫於生活素質提升的成效評估計畫調查。國語日報。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8。
    鄭欽文(2003)。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蕭佑梅(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姓名(無日期)。數位學習斷層與教育效能。2004/12/10,取自:http://educlass.ndhu.edu.tw/EduClass/auth/1016681687/note/
    無姓名(無日期)。台灣的故事-教育篇-教育機會均等。2004/12/10,取自:
    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ducation/down/3-3.htm
    無姓名(1997)。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第四章 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2004/12/10,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4_3.htm
    曾天韻(2000)。臺灣地區出身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憲雄、張維安、黃國禎(2004)。教育部『建立中小學數位學習指標暨城鄉數位落差之現況調查、評估與形成因素分析』計畫。教育部數位學習國家型
    計劃。
    曾淑芬(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2004/12/3,取自: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allingthru.html
    曾淑芬(2002)。先進各國對消弭數位落差之政策分析。2004/12/30,取自: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2-1.htm
    湯傑郎譯(2001)。美國總統Clinton有關「Digital divide」的演說。2004/12/30,取自:http://traffic.tpc.edu.tw/Clinton.htm
    張忠謀(2001)。知識經濟之迷思。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經濟日報。
    張華葆(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國樞(198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書店。
    楊振昇(無日期)。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2004/12/30,
    取自:www.nioerar.edu.tw:82/basis3/21/kk6.htm
    楊瑩、陳麗欣(1993)。台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高級中等教育及以上階段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組成結構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瑩(1994)。臺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1-22。
    楊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費驊(197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簡介。台灣經濟發展總論。聯經。
    蔡銘津(1996)。高中生的害羞與寂寞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4/12/10,
    取自:http://www.tyhs.edu.tw/campus/tyhsj0104.htm
    蔡禹亮(無日期)。國小高年級學童資訊素養教學之研究(提綱)。2004/12/10,取自:www.nhu.edu.tw/~society/e-j/17/17-20.htm
    蔡貞慧、周穎政(2000)。父母所得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響。第三屆家庭與社會資源分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6。
    蔡文輝(1989)。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振昇(無日期)。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2004/12/10,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1/kk6.htm
    薛承泰(2003)。重新定義學習弱勢。國政評論社會(評)092-128號。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台灣社會學刊,第20期。
    潘美倫(1999)。閩、客學童族群意識與學業成就差異之調查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台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之實驗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書院季刊,第45期,第18-38頁。
    駱明慶(2000)。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第三屆家庭與社會資源分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4。
    龍冠海(1976)。社會學。三民書局。
    謝雅茹(1985)。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運用結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恆(無日期)。淺談臺灣各族群學童學業成就差異之比較。2004/12/22,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9/39-15.htm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譚令蒂、于若蓉(1995)。台灣地區小家庭勞動供給模型--NASH 談判家庭決策模型之應用。經濟論文,第 23 期。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1998).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Retrieved from:http://www.ala.org/aasl/ip_nine.htm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Retrieved from:http://infolit.org/documents/89report.htm
    Attewell,P.(2001). “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252-259.
    Benson, C.S. (1974). Planning for Educational Reform-Financial and Social
    Alternatives.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Behrman, Jere, and Nancy Birdsall (1983). "The Implicit Equity-Pro- ductivity
    Tradeoff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chool Resources in Brazil." World
    Bank Country Policy Discussion PaperNo. 1983-1. Washington, D.C.
    Blau, Peter & Otis Duncan (1967).”The Process of Stratification” p317-329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Briggs,L.&McBride, K.B.(2002). “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 ” Computer35:
    106-108.
    Bruce, C. (2000).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 dimensions of the Emerging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
    Children`s Partnership. (2000). “Online Content for Low-Income and Undeserved Americans: The Digital divide`s New Frontier" A Strategic Audit of Activities and Opportunities.” Retrieved from:http://www.childrenspartnership.org/pub/low_income/index.html
    Coleman, J. S.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oleman, J. S.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1-22.
    Coleman, J. 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95-S120.
    Coleman, J. S. (1990).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Boulder, San Francisco: Westview.
    Digital Davide Network (2004).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gitaldividenetwork.org/
    Doyle, C. S. (199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yracuse, N.Y. U.S.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2005,03,05 from: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 Retrieved 2005,04.01 from: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00/contents00.html
    Gang, Ira N. and Klaus F. Zimmermann. (2000). “Is Child Like Paren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Ethnic Origi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ses, 35(3): 550-569.
    G8 Education Ministers’ Meeting and Fourm (2000). Chair’s summa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xt.go.jp/English/topics/g8/000101x.htm.
    G8 Information Centre (2000). G8 Communique Okinawa 2000 Retrieved from: http://www.g7.utoronto.ca/g7/summit/2000okinawa/.
    Gilster, P.(1998). Digital literac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ISOC Taiwan Chapter (2004). Retrieved from: http://www.isoc.org.tw/
    Light, J. S.(2001). “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1(4):709-733.
    Lynch, C. (1998).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New Components in the Curriculum for a Digital Culture.” Retrieved from:http://staff.cni.org/~clifford/papers/cni-info-lit.htm
    Maas, Jacob, and Jacob Criel (1982). "Primary School Participation and its
    Internal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Africa." 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
    No.511. Washington. D.C.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7
    McMahon, Walter (1982). "Efficiency and Equity Criteria for Educational Budgeting
    and Finance ." In Financing Education : Overcoming Inefficiency and
    Inequity. ed. Walter McMahon and Terry Geske. Champaign,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onchar, P.H. (1981). "Regional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Comparative Educational Review, No. 25, pp.1-12.
    Murdock, G.(2002). “Review Article:Debating Digital divide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7(3):385-390.
    OECD (2001).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Paris: OECD.
    Tawney, R. H. (1964). Equality.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first published in 1931, 4th edition.
    Teachman D . J.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 (1999). “Digital Work Force: Building Infotech Skills at the Speed of Innov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doc.gov/Reports/TechPolicy/digital.pdf
    Thomas Wells (1995). “Does Family Background Affec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Family Structure, Birth Order, and Sex? ”Center for Demography and Ecolog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NSFH Working Paper No.70. Retrieved from: http://www.ssc.wisc.edu/cde/nsfhwp/nsfh70.pdf
    Warnock, Mary (1975).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in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Vol. 1.
    Webber, S. & Johnston, B. (2000).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new perspective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6(6): 381-397.
    Webester, C. (1995). “The World Wide Web—The Great Equalizer of the Internet.” Retrieved from: http://www.pcinnews.com/business/pci/hp/columns/equalizer.html
    Wilhelm, A. G.(2000).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Challenges to Political Life in Cyberspace.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0911005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1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1100501.pdf15KbAdobe PDF2794View/Open
    91100502.pdf18KbAdobe PDF2910View/Open
    91100503.pdf21KbAdobe PDF21311View/Open
    91100504.pdf13KbAdobe PDF2704View/Open
    91100505.pdf92KbAdobe PDF21783View/Open
    91100506.pdf157KbAdobe PDF21529View/Open
    91100507.pdf278KbAdobe PDF22945View/Open
    91100508.pdf161KbAdobe PDF21142View/Open
    91100509.pdf361KbAdobe PDF21581View/Open
    91100510.pdf42KbAdobe PDF21844View/Open
    91100511.pdf219KbAdobe PDF21490View/Open
    91100512.pdf196KbAdobe PDF2116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