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1300/142216 (78%)
造訪人次 : 48291393      線上人數 : 7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93


    題名: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整併指標建構之研究
    The study of constructing school-consolidation indicator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作者: 諶亦聰
    貢獻者: 湯志民
    諶亦聰
    關鍵詞: 學校整併
    整併指標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10-12-09 09:34:35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小學進行學校整併之相關問題,企圖建構出臺北市國民小學進行學校整併之評估指標及權重體系,以作為教育行政當局決策之參考及國民小學學校經營發展之方向。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包含文件分析、訪談、案例分析及問卷調查,透過訪談資料整理、敘述統計及分析層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等建構出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整併指標之權重體系。
    本研究之結果發現,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整併指標可區分為「學校整併性指標」,即學校符合指標即可評估進行整併,及「學校存在性指標」,即學校符合指標即可評估維持存在。「學校整併性指標」下轄4個第二層級指標及10個第三層級指標。「學校存在性指標」下轄3個第二層級指標及7個第三層級指標。
    學校整併性指標下轄之第二層級指標中,政策決定指標、社會環境指標及教育經濟成本指標都有同等之重要性,第三層級指標中,則以與鄰近學校重疊性、全校學生人數、學校學生數成長率及學區新生兒數成長率有較高之重要性。
    學校存在性指標下轄之第二層級指標中,以學生受教權益指標有較高之重要性,第三層級指標中,則以學校整併後交通便利性及學校弱勢學生比率有較高之重要性。
    另本研究提出研究建議包括:
    一、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 應完備推動學校整併之法令或準則。
    (二) 應全面由教育經濟成本、政策決定及社會環境等面項評估學校是否需進行整併。
    (三) 於評估學校整併時,應同時考量學校存在之需求性。
    (四) 推動學校整併應有完整配套措施。
    (五) 推動學校整併應採長期、階段及漸進方式及策略進行。
    (六) 應追蹤學校整併厚達成預期效益情形。
    二、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學校整併性指標及存在性指標之權重比率,判斷學校是否需進行
    整併。
    (二)透過不同研究方法修正學校整併指標。
    (三)建構適合不同背景區域之學校整併指標。
    (四)針對被整併學校進行個案研究,驗證整併指標適用性。
    (五)探究臺北市學校整併其他問題。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ssues on school
    consolid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and to attempt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weighting systems while processing school consolid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The proven results could be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when they have choices in decision-mak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documents analysis, interview, case stud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build up the weighting
    systems of school consolidation indicator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finds that school consolidation indicator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ld be separarted from consolidation-featured indicators(a school c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consolidated if it fits the indicators) and existence-featured indicators(a school could be supposed to remain existent if it fits the indicators). Consolidation-featured indicators are consist of four second-hierarchy indicators and ten third-hierarchy indicators. Existence-featured indicators are consist of three second-hierarchy indicators and seven third-hierarchy indicators.
    Among the second-hierarchy indicators of consolidation-featured indicators, indicators of policy-making, social-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economic-cost have equal importance. Among the third-hierarchy indicators, indicators of function-overlapping between schools, aggregate numbers of students, growth rate of numbers of students and growth rate of new-born babies within school district have higher importance than other indicators.
    Among the second-hierarchy indicators of existence-featured indicators,
    indicators of the right for studens’s learn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indicators. Among the third-hierarchy indicators, the convenience of commuting after consolidation and the ratio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ithin a
    school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indicators.
    This study provides advises for issues on school consolidation, including:
    (A) Advise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1.Giving complete impetus to orders or guidelines for school consolidation.
    2.Evaluating school if it should be consolidated with another one by indicators of educational economic-cost, educational polic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3.Considering the demand for schools’ existence when evaluating consolidation.
    4.Forming complete sets when driving school consolidation.
    5.Adopting long-term, multi-stage and gradual strategies to advance school
    consolidation.
    6.Tracing the beneficial result after consolidation.
    (B) Advises for future researches:
    1.Measuring the weights of consolidation-featured indicators and
    existence-featured indicators to judge whether one school should be
    consolidated with another one.
    2.Through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to correct the school consolidation
    indicators.
    3.Designing different school consolidation indicators by area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4.Processing case study of the consolidated school in order to test and verify
    the fitness of indicators.
    5.Exploring other issues on school consolid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大紀元(2006年4月12日)。臺南裁併偏遠小學 地方人士發起保校運動。
    2008年5月3 日,取自http://vp.eden.org.tw/news/0412.htm。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1-19)。臺北:麗文文化。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
    論壇,1(2),。
    王忠銘(2004)。連江縣國民中小學教育資源整併方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
    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暎淑(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
    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
    石齊平(1977)。當代個體經濟理論與應用。臺北:雙葉書廊。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沈六(1984)。臺北縣教育經費之困境與突破。國立臺灣師大學報,30,
    301-347。
    何肯忞(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合併的可能成本與最佳規模之分析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柏佳(2007)。學校整併與教育資源統整--談未來臺北市國小的整併、轉
    型及複合經營之策略思考與優質學校之塑造。教師天地,147,38-50。
    李雅景(2002)。從併校政策探討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嘉義縣小
    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國賢(2005)。屏東縣受整併學校教育人員對整併後教育資源應用與學生
    學習成就之知覺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
    吳炳銅(1994)。臺北縣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
    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台灣教育,619,2-13。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吳政達,蕭霖(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最適規模與轉型策略之評估。教育
    部委託專案,未出版,臺北。
    周何總編(1991)。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八卷,國民教育。臺中:省教
    育廳。
    林文達(1975)。規模經濟與教育政策。新時代,15(5),61-65。
    林文達(1977)。教育經濟與計劃。臺北:幼獅。
    林文達(1984)。教育經濟學。臺北:三民。
    林本炫(1995)。從日本「班級與學校規模適正化」政策,看我小班小校運動。教育資料文摘,35(6), 95-98。
    林武俊(1998)。我國百貨公司競爭力指標之探討與建立。元智大學工業工
    程研究所,未出版,桃園。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
    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19。臺北:麗文文化。
    林淑貞(1979)。臺北市國民中學經營規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艷(2000)。高等教育合併對創見世界一流大學的作用。教育與經濟,74
    -77。
    侯世昌、楊銀興(2005)。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發展及最適學校規模之研究。
    教育部委託專案,未出版,臺北。
    徐陳(1996)。換一個舞台另築風采。師友,354,17-18。
    徐藝華(1996)。讓弦歌已輟的黌宮重活-訪省教育廳范振寶科長。師友,
    354,6-10。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2)。二OO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年12月15
    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1999)。教育基本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年12月15
    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0)。教育經費編列管理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年12月1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1)。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年12月15
    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7)。因應少子化研議降低國小班及學生人數研商會議資料。未
    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已研擬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供縣
    市政府參考運用。2008年5月12日,取自http://vp.eden.org. tw/news/950215_1.htm 。
    教育部(2006年9月6日)。活化偏遠小型學校,中央地方齊步走。2008
    年5月12日,取自http://vp.eden.org.tw/top_option1.htm 。
    教育部(2008)。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97年度)。2008年5月28日,
    取自http://www.edu.tw/index.aspx。
    教育部統計處(2008a)。各級學校概況簡表(80-96學年度)。 2008年5月
    15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統計處(2008b)。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
    (39-96學年度)。2008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edu. tw/statistics/。
    教育部統計處(2008c)。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2008年6月7日, \
    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統計處(2008d)。96學年度國中小小校縣市分佈。2008年6月15
    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統計處(2008e)。各級政府教育經費支出。2008年7月9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2008年8月26日)。研擬國民中小學整併處理原則,確保學生就
    學權益。2008年9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 aspx? news_sn=2011 。
    張早(2005)。模糊理論應用於小型學校合併經營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
    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夏平(1994)。臺灣省公立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方案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夏平(1996)。小型學校裁併問題之探討。師友,354,11-13。
    張鈿富 (2006)。教育政策分析。刊於謝文全等合著,教育行政學:理論
    與案例,363-389。臺北: 五南。
    張德銳(1998)。美國教育改革中的重建學校運動。載於黃政傑主編,各國
    教育改革動向,47-75。
    張國輝(2005)。小型學校面臨整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南。
    陳英豪(1997)。鼓勵民間參與投資經營教育事業。研考報導,38,28-43。
    陳賢舜(1999)。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憶芬(1994)。山地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麗珠、陳憶芬(1995)。小型學校合併的成本效益分析。高師大教育學刊,
    11,73-106。
    陳麗珠(1993)。誰是國民教育財政困境的解鈴人?師友,307,2-5。
    陳麗珠(1997)。臺灣地區國民教育資源分配的現況與發展。高師大教育學
    刊,13,117-148。
    郭添財(1991)。臺灣省南部地區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添財(1996)。臺灣省國民小學規模經濟之研究:學校與班級最適規模之
    衡量。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陸民仁(1974)。經濟學。臺北。三民。
    黃炳煌(1994)。「鬆綁」之後-我對教育改革策略的一些看法。教師天地,
    81,2-7。
    黃俊維(1995)。如何分辨臺灣國有林經營所極需解決之問題:德爾菲調查
    法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雅鳳(1996)。藝術工作者的新殿堂-小型學校裁併後的再利用。師友,
    354,14-16。
    黃淑英(1997)。屏東縣小型山地國民小學合併制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未出版。
    梁金盛(2001)。臺灣地區大學院校整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曾南薰(2003)。小型學校整併必要性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11,19-26。
    葉子超(1996)。澎湖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合併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教育
    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嘉義縣政府(2008.7.15)。大埔國中小並無合併計畫。2009年5月20日,取
    自http:// www.cna.com.tw/ SearchNews/。
    新浪網(2008.7.15)。總爺國小裁併翻案。2008年8月1日,取自
    http://news.sina.com。
    鄧東濱、林炳文(1982)。個體經濟理論。臺北:三民。
    趙鳳培(1975)。個體經濟分析。臺北:三民。
    臺北市政府(2006)。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新生分發及入學辦法。2007年
    12月16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職員員額編制基準。2007年
    12月16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臺北市中興國小及福星國小整併專案行動研
    究,未出版,臺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整體發展策略評估專
    案計畫,未出版,臺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e週報第351期(2008.6.21)。小校整併,北縣市規劃
    方案。2008年7月3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97年度國民小學基本能力檢測說帖,未出版,
    臺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發展。2008年
    6月7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輯小組(1984)。臺
    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臺中:省中圖。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輯小組(1988)。臺
    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補述篇。臺中:省中圖。
    蓋浙生(1985)。教育經濟學。臺北:三民。
    蔡志榮(2003)。從經濟觀點探討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以嘉義縣
    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南。
    蔡秀英(2001)。我國高等教育整併方案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桃園。
    蔡淑婷(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整併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振發(2007)。南投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及家長對小型學校合併態度與需
    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
    鄭勝耀(1999)。學校效能的新規準-均等、效率、選擇、卓越。國教新知,45(2),59-69。
    薛天祥(1999)。高等教育合併的理念思考。載於跨世紀海峽兩岸高等教育
    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戴曉霞(2002)。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載於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21-48。臺北:淡江大學。
    蘇永輝(1989)。基隆市國民小學經營規模效應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龍輝(2006)。臺南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羅大涵(1989)。學校最適經營規模理論與實務研究之探討。工業職業教
    育,7(2),22-27。
    羅正忠(1986)。我國現行公立高級中學與高等教育規模經濟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英文部分
    Adams, J. E., Jr., & Foster, E. M. (2002). Disrict size and
    state educational costs:Should consolidation follow
    school finance refor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 642934).
    Anderson, L. W., & Van Dyke, L. A. (1972).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Boston,MA: Houghton Company.
    Andrews, M., Duncombe, W., & Yinger, J. (2002). Revisiting
    economies of size in American education: Are we any
    closer to a consensu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1
    (3), 245-262.
    Ash, K. (2007). Maine districts take key step to
    consolidation. Education Week, 27 (3), 12.
    Barker, B. O. (1986). Small schools:The advantages of small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055689).
    Dodson, M. E., & Garrett, T. A. (2004). Inefficient
    education spending in public school districts: A case
    for consolidation?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 22
    (2), 270-280.
    Evans, C. L., & Geisel, P. (1984). The effective school
    scale : Assessing minority/majority gaps. Eugene, OR:
    Oregon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52639)
    Eyre, E., & Finn, S. (2002). Closing costs:School
    consolidation in West Virginia. Charleston Gazette.
    Charleston, W. V. Series on the costs of school
    consolidation running August 25 and 30, Sept. 8, 12,
    24, 29 and Oct3 and 6.
    Fanning, J. (1995). Rural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student
    learning. ERIC Digest.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4484).
    Fine, M.,& Somerville, J. I. (1998). Small Schools, Big
    Imaginations: A Creative Look at Urban Public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5677)
    Goodman, P. S., & Pennings, J. M. (1977). New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anFrancisco,CA:
    Jessey-Bass.
    Hamer, A. J.(2002). Ecology of the Endangered Green and
    Golden Bell Frog Litoria Aurea Roles of Habitat
    Determinants.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Hettich, W. P. (1968). Equalization, grants, minimum
    standards and unit cost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Connecticut
    Howley, C.B., & Bickel, R. (2000). When It Comes to
    Schooling.Small Works: School Size, Pover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47973).
    Ilvento, T. W. (1990). Educatioon and communit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Jessica, L. T. (2007). Saving from school consolidation
    plans uncertain.Education Week, 26 (29), 10.
    Killen, K., & Sipple, J. (2000).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olicy: An empirical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A working paper Revised.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Randolph U.S., Vermo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47979).
    Leitstritz, F. L., & Thompson, J. A. (1996).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school consolidation on host and vacated
    communities. Journal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 28, 186-205.
    Lewis, J. (2004).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Consolidation
    the separation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Retrieved Feb.
    9, 2008 from the Chalenge West Virginia Web site:
    http: //www.challengewv.org.
    Lyson, T. A. (2002). What does a school mean to a
    community? Assess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school to rural villiages in New York.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 17(3), 131-137.
    Maier, M. (2002). High-school economics corporate
    sponsorship and pro-market bias.Retrieved August 24,
    2006,from : http://www.
    .dollarsandsense.org/archives/2002/0502maier.html
    Maxwell, L. (2007). Maine moving ahead on school
    consolidation plan. Education Week, 26 (42), 20.
    McKenzie, P. (1983). The distribution of school size: Some
    cost implica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 . ED 232256)
    Mclean, R. (2003). Seven red herrings: The opposition to
    closure of aging urban schools. Clearing House, 76 (3),
    140-142.
    Moray, M. (1985). School consolidation: Easing the
    transition. Administrative Report. Redwood City, CA.
    SMERC Information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72346).
    Nelson, E. (1985). School consolidation. Eugene, Oreg: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82 346).
    Pitchard, R. M. O. (1993). Mergers and linkages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rtterly, 47, 79-
    80.
    Samels, J. E. (1994). Higher Education mergers,
    consolidations, consortia and affiliation: A typology
    of models and basic legal structures. In Martin, J.
    Samels & Associates (Eds.), Merging colleges for mutual
    growth Baltimore: The Johns Hopskins University.
    Self, T. L. (2001). Evaluation of a single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in Ohio.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30
    (1), 7l-81.
    Spencer, M. H.(1974).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ew York:
    Worth.
    Sergiovani, T. J., Burlingame, M., Coombs, F. S., & Thurston, P. W. (1999). 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for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ard, J. G., & Rink, F. J. (1992). Analysis of local
    stakeholder opposition to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An applica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to
    public policy making. Journal of Reserch in Rural
    Education, 8(2), 11-19.
    Wendling, W. W., & Cohen, J. (1981).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Good news for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 Finance, 7, 44-63.
    William, D. T. (1990). Th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Recent research on school size. Strom Thurmond
    Institut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94171001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7100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0101.pdf109KbAdobe PDF2828檢視/開啟
    100102.pdf183KbAdobe PDF21201檢視/開啟
    100103.pdf192KbAdobe PDF2811檢視/開啟
    100104.pdf219KbAdobe PDF2813檢視/開啟
    100105.pdf374KbAdobe PDF2923檢視/開啟
    100106.pdf925KbAdobe PDF22832檢視/開啟
    100107.pdf393KbAdobe PDF21046檢視/開啟
    100108.pdf520KbAdobe PDF2875檢視/開啟
    100109.pdf354KbAdobe PDF2904檢視/開啟
    100110.pdf376KbAdobe PDF21433檢視/開啟
    100111.pdf569KbAdobe PDF2129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