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39253      Online Users : 10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63


    Title: 我國立法程序議題與議程設定研究—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例
    Issue and Agenda Setting in Taiwan`s Legislative Process: the Case of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
    Authors: 鄭光哲
    Contributors: 黃東益
    鄭光哲
    Keywords: 一致政府
    分立政府
    黨團協商
    溫室氣體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4-01 10:46:26 (UTC+8)
    Abstract: 本篇論文是以我國立法程序議題與議程設定研究並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例。研究範圍自2007年至2015年長達9年的時間,從民進黨的分立政府到國民黨的一致政府,對於溫管法的立法態度及環保與經濟行政單位是否處於積極或消極的作為?及探討影響立法結果的環保團體與全國工商團體的壓力?國際間對台灣溫室氣體改善具體行為有所期待等等。作為進一步分析與參考。

    本研究中首先以溫室氣體減量如何形成議題並與環保署送交立法院議程設定理論結果中分析,在分立政府情況下立法委員對溫管法審查態度與一致政府並無太大差異。然而進一步分析溫管法議題設定與影響因素分析中,2015年11月2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屆大會在巴黎召開會議,國際間對於我國溫室氣體減量作為才是形成溫管法加速審查的主因之一。

    然而從議程設定到立法產出分析溫管法中,空汙法的修正與地方自治立法的影響也是立法委員出現不同聲音角力的關鍵。從分立政府只有一個行政院版討論審查,到一致政府突然出現六個版本併案審查,全國工總及環保團體間各自期待的版本,最終在各界對於減量目標是否入法及總量管制施行方式有不同的看法上的爭端,歷經特別3次的黨團協商,終於協調出讓大家都尚能接受的溫管法版本。

    為能進一步改善我國立法品質及黨團協商,密室協商之惡名應該儘速提倡第三波國會改革,讓黨團協商更加法制化、公開化及透明化外,並應更加重視委員會專業審查結果,避免淪為少數人決定的立法成果。最後所提出之建議,俾供未來相關研究者參考,已逐步累積、健全的我國立法程序制度。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業立 (2001) 。〈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政黨協商
    機制的改革芻議〉。《新世紀智庫論壇》16:29-39。
    王業立(2014)。立法院黨團協商制度之探討。103 年度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臺
    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
    王北辰 (2012) 。影響我國委員會決議送交黨團協商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 系碩士論文,台北。
    宋書帆、范建得(2007)。論我國應有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浥頡、賴宇松(2013)。溫室氣體減量法制之研究-以減量政策工具為中心,國立 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騰耀、顧洋、杜悅 (2014)。台灣能源及電力業之挑戰與機會3 –二氧化碳與空污法。 中技社。
    沈世宏 (2013) 。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說明,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衛生環境委員會。
    林水波(1996)。形塑政黨協商體制及政黨社群。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周刊,頁138: 4-5。
    林水波,《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1999。
    吳再益、蔡顯修 (2014) 。國際間以空污法管制二氧化碳之發展趨勢。台北,中技社。
    吳定(2004)。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書局。
    吳東欽(2007)。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對國會立法之影響-議程阻絕觀點之分析,國立政 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七屆碩士論文。頁7-28。
    吳東欽(2008)。從議事阻擾觀點探討我國中央分立政府運作之影響。臺灣民主季刊, 第五卷第三期:頁71-120。
    吳重禮、林長志(2002)。我國 2000 年總統選舉前後中央府會關係的政治影響:核四 議題與府會互動的評析,理論與政策,第 16 卷,第 1 期,頁73-95。
    吳重禮 (2005) 。憲政設計、政黨政治與權力分立:兼論美國分立政府的運作經驗。 發表於「從制度變遷砍憲政改革:背景、程序與影響」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 政治研究所籌備處主辦,台北。
    吳坤鴻,2000,<我國立法院「政黨協商制度」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萬來(2006)。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萬來(2009)。議案審查-立法院運作實況。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萬來(2011)。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萬來(2015)。議案審查-立法院運作實況(增訂的4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新富 (2007) 。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岳瑞麒、吳重禮 (2006)。〈「分立政府」對於兩岸政策影響之初探:以 1996-2004 年 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7卷,第 1 期,頁1-51。
    侯世傑,2003,<我國國會黨團協商機制之研究-以立法院第二屆至第五屆第二
    會期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文棟(2006)。我國立法院黨團協商制度之探討。社會科學學報,第 十四期: 頁111-137,。
    陳敦源、韓智先(2000)。是誰告訴人民他們要什麼?媒體、民意與公共議題設定。 研考雙月刊,頁24:19-31。

    陳佩祺(2009)。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芳 (2002)。〈國會改革五法實施之成效與檢討〉。《月旦法學》85:26-41。 陳宏銘 (2012)。半總統制下總統的法案推動與立法影響力: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的 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三十卷第二期。
    邱訪義,李誌偉(2012)。立法院積極議程設定之理論與經驗分析:第二屆至第六屆。 臺灣政治學刊,第十六卷第一期:頁3-59。
    邱訪義,李誌偉(2013)。立法院消極議程控制的邏輯與經驗分析,1993-2011。東吳 政治學報,第三十一卷第四期,頁1-70。
    胡文棟 (2006) 。「我國立法院黨團協商制度之探討,社會科學學報,民國95,14 期 111-112。
    高明秋(2014)。立法院組織、功能與院會運作實況。 中華民國立法院,未出版, 台北。
    莊文忠、徐明莉、張鐙文 (2009)。〈非營利組織的議程設定與政策倡議的形成:質 化研究的檢證〉,《公共行政學報》,第33期,頁121-163。
    張景舜(2008)。美國參議院行使人事同意權之程序與實務。國會月刊,第三十六卷 第一期:頁102-130。
    黃秀端。2003。〈程序委員會、分立政府與議程設定〉。《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 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
    黃秀端(2004)。政黨輪替前後的立法院內投票結盟。選舉研究,11(1)。
    黃秀端(2005)。分立政府、程序委員會、議程設定與議程拒絕。臺北: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東益、鍾道明(2005)。高鐵財務融資爭議與議程設定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頁11:281-309。
    許志義 (2014) 。能源稅與碳稅之稅制規劃與稅率訂定方法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產業 發展研究中心。
    盛杏湲(2003)。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 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
    楊婉瑩(2003)。從一致性到分立性政府的政黨合作與衝突:以第四屆立法院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第十六卷:頁49-95。
    楊宛瑩、陳彩葳(2003)。國會改革風潮下黨團協商制度之轉變與評估。東吳政治學報,(2004),第十九期: 頁111-150。
    楊雅涵 (2012)。我國菸害防制政策的制定過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論文。
    趙弘章(2005)。我國立法院委員會專業化與黨團協商透明化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 學期刊,第十三卷第一期:頁37-54
    鄒智淳 (2010) 。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過程與法案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研究計畫書。
    劉佩吟(2011)。政策合法化過程行政官員與立法委員論述的內容分析—審議民主的 觀點。公共行政學報。
    劉淑惠、廖益興,1999,<立法院黨團協商機制的演變與發展>,《邁向二十一
    世紀的立法院-新國會、新規範、新挑戰》論文,台北:國策研究院。
    鄭雪梅(2011)。我國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研究-以2000年至2011年立法院審議 預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鄭元毓(2013)。立法院黨團協商與議程設定:第四至七屆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 系碩士論文,臺北。
    鄭勝元。2005。〈立法院召集委員議程設定之研究—以政黨為核心之分析〉。國立政治 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魯炳炎(2009)。從多元流程觀點談蘇花高興建決策之議程設定與政策選擇。東吳政 治學報,第二十七卷第四期,頁171-240。
    鄒智純(2011)。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過程與法案內容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科學院政治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關威(2015)。立法程序與技術精要。台北,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羅傳賢(2006)。立法程序與技術。臺北,五南出版社。
    羅傳賢(2013)。立法程序與技術。臺北:五南書局。
    David R. Mayhew 譯者:吳重禮、陳慧玟 (2001)。DIVIDED WE GOVERN Party Control,Lawmaking And Investigations,1946~1990 分立政府1946~1990年期間之 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台北:五南出版社。
    葉重新(2001)。教育與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俊榮、施文真、林春元、高仁川、汪信君、許耀明(2015)。〈溫減法,然後呢? ─法律學者評新通過溫減法〉,《月旦法學雜誌》,245期,頁52-73。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沈世宏(102年04月17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報告書。環保署。
    立法院公報:第104卷54期、第103卷76期。
    立法院議案第8屆第7會期第15次報告關係文書 院總第 1711號 。

    二、 英文部分
    Anderson, J. E. (2000). Public policymaking (4th Ed.).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Baumgartner, Frank and Bryan D. Jones. (1993).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IL: The Unvi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irkland, Thomas A. (1997). After Disaster: Agendas Setting, Public Policy, and Focusing Event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viersity Press.
    Cobb, Roger W. and Charles D. Elder. (1983).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Agenda-Building (2nd ed.) Baltimore, PA: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x, Gary W,. and Mathw D.McCubbins. 1993. Legislative Leviathan: Party Govermant in the Hou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ofornia Press.
    Chiou, Fang-Yi, and Lawrence S. Rothenberg. 2003. “When Pivotal
    Politics Meets Partisan Poli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 (3): 503-22.
    Dahl, Robert. (1957). 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 2:201-205.
    Dearing, James W. and Everett M. Rogers. 1996. Agenda-Sett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Gandy, O. (1991). Beyond agenda-setting. In D. L. Protess, & M. McCombs (Eds.),
    Agenda setting: Readings on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 (pp.
    263-275).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ymann, Philip B. (2008). Living the Policy. Oxford: Oxford Unviersity Press.
    Hainsworth, Brad E. 1990 “ Issues Management:An Overview”.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XVI(Spring):3-5.
    Hainsworth, Brad E. 1990 “The Distributi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XVI(Spring):34-36.
    Jewell,Malcolm E. & Patterson, Samuel C.,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4rd ed. New York : Random House, Inc., 1986.
    Kingdon, John W. (2003).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2nd ed.) With New Foreword by James A. Thurber. New York: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Lang, G. E., & K. Lang (199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D. L. Protess, & M. McCombs (Eds.), Agenda setting: Readings on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 (pp. 277-289).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itnick, Barry M. (1980). The Polictical Economy of Regulation: Creating, Designing, and Remove Regulatory Forms. New York: Columbia Unviersity Press.
    Roberts, Jason M.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Orders and Special Rules in the U.S. House, 1881-1937.”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35 (3): 307-36.
    Soroka, S. N. (2002). Issue attributes and agenda-setting by media, the public, and policymakers in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4(3), 264-285.
    Sabatier, P. A. (1993). Policy change over a decade or more. In P. A. Sabatier, & H. Jen-
    kins-Smith (Eds.),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pp. 13-40), Boulder: Westview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292107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107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7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