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42093      Online Users : 3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780


    Title: 幼兒學習環境美學指標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Indicators of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uthors: 蘇盈榕
    Su, Ying-Jung
    Contributors: 湯志民
    Tang, Zhi-Min
    蘇盈榕
    Su, Ying-Jung
    Keywords: 幼兒
    學習環境美學
    指標建構
    德懷術
    Early Child
    Learn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ndicator Construction
    Delphi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9-02 15:34:5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學習環境美學意涵及指標建構,使用德懷術專家問卷調查,邀請 22 位專家學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三回合問卷調查,建立幼兒學習環境美學指標。研究結論如下:
    一、幼兒學習環境美學包括園舍建築之美、室內活動室之美、室外活動空間之美三向度,以室內活動室之美適切性最高。
    二、幼兒學習環境美學包括建築造形之美、建築配置之美、建築設計之美、團體活動區之美、學習區之美、室內設施與設備之美、運動遊戲場之美、園庭之美、室外設施與設備之美九項目,以團體活動區之美適切性最高。
    三、園舍建築之美向度中有建築造形之美、建築配置之美、建築設計之美三項目,以建築設計之美適切性最高。
    四、室內活動室之美向度中有團體活動區之美、學習區之美、室內設施與設備之美三項目,以團體活動區之美適切性最高。
    五、室外活動空間之美向度中有運動遊戲場之美、園庭之美、室外設施與設備之美三項目,以運動遊戲場之美適切性最高。
    六、園舍建築之美向度中,有 18 個指標。以幼兒園建築設計具有多元空間及運用效能、幼兒園建築設計上提供幼兒創作空間的機會,具備寓教於境之特色適切性最高。
    七、室內活動室之美向度中,有 18 個指標。以教室環境、廁所及廊道通風、 明亮、乾爽,並定時維護與保持整潔適切性最高。
    八、室外活動空間之美向度中,有 18 個指標。以室外設施與設備有收納園藝工具及清潔工具之空間適切性最高。
    九、整個幼兒學習環境美學,總共有 54 個指標。以教室環境、廁所及廊道通風、明亮、乾爽,並定時維護與保持整潔;以及室外設施與設備有收納園藝工具及清潔工具之空間適切性最高。
    十、幼兒學習環境美學中,以功能美適切性最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如下,以供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教育行政機關與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一、強化對幼兒學習環境美學中功能美面向之規劃,作為幼兒學習環境美學穩固之基礎。
    二、本指標可作為評鑑幼兒學習環境美學之參考,可編擬幼兒學習環境美學檢核表,幼兒園可考量教學模式或特色自我建置。
    三、營造以幼兒為主體的學習環境美學,提升幼兒對環境的歸屬感。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aesthetics of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cator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aesthe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cludes the aesthe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building, the aesthetics of the indoor activity space,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outdoor activity space.
    2.The aesthe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cludes 9 items: beauty of architectural form, beauty of architectural configuration, beaut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eauty of group activity areas, beauty of learning areas, beauty of indoor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beauty of playground, beauty of gardens or yards, and beauty of outdoor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with the beauty of group activity areas being the most relevant.
    3.The aesthe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building includes the beauty of architectural form, the beauty of architectur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beaut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4.The beauty of indoor activity space includes the beauty of group activity areas, the beauty of learning areas, and the beauty of indoor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the beauty of group activity areas being the most relevant.
    5.The beauty of outdoor activity space includes the beauty of playground, the beauty of gardens or yards, and the beauty of outdoor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6.Among the 18 indicators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building. The design of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should emphasize on having diversified space and use of efficiency, and the design of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shoul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create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being the most relevant.
    7.Among the 18 indicators for the aesthetics of indoor activity space. Classrooms, toilets, and corridors are well ventilated, bright, dry, and are regularly maintained and kept tidy being the most relevant.
    8.Among the 18 indicators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outdoor activity space. The outdoor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with space for storing gardening tools and cleaning tools being the most relevant.
    9.The aesthe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has 54 indicators. Classrooms, toilets, and corridors are well ventilated, bright, dry, and are regularly maintained and kept tidy; and the outdoor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with space for storing gardening tools and cleaning tools being the most relevant.
    10.In the aesthe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functional beauty is the most relevant.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kindergartens, preschool educat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future related studies:
    1.To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of functional beauty in the aesthetics of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esthetics of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2.This indicator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the aesthe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 checklist for the aesthe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can be prepared.
    3.To create a child-orien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esthetics to enhance children`s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心(2020)。讓設計者遇見使用者.兒童遊戲場參與式設計的實踐與心得。 眼底城事。https://eyesonplace.net/2020/06/01/14400/
    文化部(2016)。國內校園公共藝術的發展。 https://children.moc.gov.tw/culture_link/pac/03.html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十六版)。五南。
    王建琴(2016)。生態種植園地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索精神。科普童話:新課堂,22,12。
    王娜(2017)。童趣在幼兒園種植活動中的體現。科普童話:新課堂,16,121。
    王慕樵(2018)。宜蘭縣中小學校園空間美學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毛苑(2016)。讓“種植”活動融入生活—“圖示”與小班幼兒在植物角中的互動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1,228-229。
    石堅韌、趙秀敏(2008)。不僅僅是裝飾城市-關於城市設計過程中對通用性設計理念的探討。裝飾,8,104-10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幼兒園及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標準(2018 年 8 月 15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7
    朱娟(2014)。種植園地與幼兒園課程實踐思路芻議。考試周刊,94,191。
    朱曉可(2021)。從兒童與自然的關係探討幼兒園空間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呂宏波(2007)。杜威實用主義美學與“審美無利害”原則。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30(4),87-90。
    呂茜(2014)。種植小園地綠色大世界——談幼兒園種植園地的規劃與設計。小學科學(教師版),3,151。163
    吳中勤(2013)。幼兒園戶外遊戲場空間規劃之探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 15,63-82。
    吳珮青、湯志民(2019)。校園建築空間美學的研究與規劃。中等教育, 70(2),11-31。
    吳富炰(1974)。校園綠化淺談。師友月刊,87,45-+9。
    吳雅玲、謝臥龍、方德隆(2001)。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 德懷術研究。課程與教學,4(4),39-58+167。
    吳滿德(2003)。巧扮教育園丁—偏遠小學的美化綠化記實。師友月刊,429, 69-73。
    巫沛臻(2016)。不同色彩環境對幼兒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余崇齡(2019)。兒童空間教育中的公共參與體驗:以國小四年級實驗課程為例。先進工程學刊,14(1),33-44。
    余崇齡(2019)。從我到我們-兒童空間教育中的公民素養:以某一國小三年級班級的實驗課程為例。設計學研究,22(2),1-25。
    余源(2000)。幼兒園植物角的佈置。湖南教育,21,60-61。
    沙凱(2011)。抽象與構形—蘇珊‧朗格符號論美學思想探析。俄羅斯文藝,2,71-75。
    李俊賢(1997)。學校廁所修建何時了?。師友月刊,359,34-35。
    李重毅(2011)。通用設計與無障礙校園環境之建構。學校行政,71,73-89。
    李淑菁(2017)。「體驗」作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方式:內涵與實踐。國家教育研究院,12,1-9。
    李澤厚(1999)。美學四講。三民。
    李麗娟(2015)。千變萬化的食物主題情境 Part1:支持社會互動、探索學習的環境空鼎。四季兒童教育專刊,43,54-64。
    李麗娟、張宛婷(2015)。「千變萬化的食物」主題情境 Part II 教室情境與學習區規劃。四季兒童教育專刊,44,45-55。 164
    林佳谷、翁瑞宏、李卓翰、邱弘毅、陳叡瑜(1996)。中小學校廁所清潔維護 現況評估與促進。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5(3),259-267。
    林欣薇(2019)。國民小學美感校園環境規劃之探究-以臺南市左鎮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樂健(1984)。天地之美—校園綠化美化的原則。師友月刊,202,11-13。
    周波(2011)。格式塔心理學的美學價值研究。前沿,24,66-68。
    周碧波、康莉(2013)。對比種植 探索自然——對比種植在幼兒園種植園區的應用。生活教育,12,91-92。
    周鴻、劉韻涵(1993)。環境美學。地景。
    周濟幼(2001)。孩子天空的一朵雲─臺北市立師院附設實驗小學「校門變變變」參與式設計及校園營造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孟繁鈺(2019)。當代建築設計中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應用總結分析。建築發展,3(4),165-166。
    胡江飛(2010)。從表現主義發展看表現主義藝術與表現主義美學。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0(4),46-48。
    胡婭珍(2019)。幼兒探究性主題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以中班種植活動為例。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1(4),105-107。
    苟彩煥、張翡月、廖婉君(2020)。美學與藝術生活(第二版)。新文京。
    郝紫妘(2020)。幼兒園教師美感教育看法與實施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侯憲堯(2021)。幼兒園學習環境中的美感實踐:臺灣・臺中愛彌兒幼兒園現場實例。心理。
    孫因(2007)。從環境知覺探討大臺北地區家長選擇幼兒園之決策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孫娜(2017)。基於幼兒多元發展的幼兒園種植環境創設策略。名師在線,3,5-6。165。
    徐明(2008)。學前教室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研究:以三所幼兒園為例。康寧學報,10,41-61。
    耿美惠、境觀設計有限公司(2020)。兒童參與式設計,還給兒童遊戲的權利– 華山大草原遊戲場設計過程解密。https://eyesonplace.net/2020/05/13/14150/
    馬非(2006)。有機建築與表現主義。華中建築,24(8),8-10。
    高晨暉、姜超(2012)。減法設計理念在家居用品設計中的應用。學園:教育科研,23,101。
    郭洳君(2015)。臺北市幼兒園環境色彩之規劃與應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郭洳君、蕭惠君(2016)。幼兒園環境色彩之應用現況研究-以臺北市四所幼兒園為例。藝術論文集刊,27,29-58。
    郭珮蓉(2015)。社區本位藝術教育融入幼兒美感經驗之行動研究-以八里廖添丁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郭喬雯、施又瑀 (2020)。打造以人為本的幼兒優質學習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139-144。
    陳佩勤(2016)。小小孩的創意大巧思:動手做自然玩具。四季兒童教育專刊,46,4-27。
    陳佩勤(2016)。情境鷹架:班級情境大改造。四季兒童教育專刊,46,41-50。
    陳佩勤(2019)。來一場生活美感旅行:千變萬化的食物情境規劃。四季兒童教育專刊,50,29-38。
    陳佩勤(2019)。光影遊樂園。四季兒童教育專刊,51,8-37。 陳思涵(2016)。虎山國小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雪梅(2009)。世俗與圓成-杜威審美經驗論述評。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130-133。166。
    陳曉妍(2015)。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現狀及面臨誤區分析。快樂閱讀,6, 26。
    陳麗如(2020)。校園植物綠美化管理案例分析-以 OKR 運用在一所國民小學 為例。學校行政,130,242-260。
    秦夢群、莊清寶(2018)。學校特色發展與創新。五南。
    陸德偉、葉南(2011)。幼兒園設計中應重視對幼兒感官教育的培養。華中建築,29(2),58-60。
    康永忠(2004)。兒童「空間建構」學習營隊企劃與執行之研究-以人本基金會兒童「築巢」梯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教育部(2001)。新校園運動特輯,教育部。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8)。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
    (108-112 年)。 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 54974C68391B710&s=7F762E42E8259471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20)。幼兒美感教育扎根計畫。 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_Content.aspx?n=E491D1720010EE05 &sms=D4AB88F29491B48F&s=FC465464B1B3833B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2)。102 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第三階段第一年實施計畫。 https://education.chcg.gov.tw/files/5_1011224_實施計畫.doc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鼓勵校校有特色,教育部力推國中小校園空間美學。https://www.k12ea.gov.tw/Tw/Epaper/Detail?id=ea90cf26-77e6- 4b75-87de-3dbc6110c14f&eid=31815f51-6a31-4c3c-8b60-667509e140d0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1)。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2021 版。 https://www.ece.moe.edu.tw/ch/preschool/course/coaching/
    張育銘(2016)。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應用倫理評論,60, 123-136。 167。
    張法(2004)。美學導論。五南。
    張宛婷(2019)。主題資源在學習區的收納與運用。四季兒童教育專刊,50, 40-46。
    張宛婷、陳佩勤(2015)。初冬,在韓國與瑞吉歐相遇-韓國參訪行。四季兒童教育專刊,44,56-64。
    張暉、王戟(2007)。為了未來的生活-瑞吉歐幼兒園環境創設。早期教育(教師版),2007(3),32-37。
    張蕙慧(2011)。論杜威美學與國民小學音樂教育。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5(2),1-18。
    湯志民(2001)。幼兒學習環境的建構和設計原則。初等教育學刊,9,135-170。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五南。
    湯志民(2018)。幼兒學習環境設計(第二版)。五南。
    湯志民(2011)。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五南。
    湯志民(2014)。校園規劃新論。五南。
    湯志民、廖文靜(2001)。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 35-68)。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廖文靜(2014)。校園建築美學。教育研究月刊,237,53-65。
    黃文琳(2004)。由工程變課程-北市師院實小「路公園」校園營造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黃世孟、薛方杰、林亭廷(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之用後評估 (一)-多元學習空間與下課活動空間之評估與建議。建築學報,42,79-96。
    黃松元、徐藝華(1993)。從衛教觀點透視學校廁所。師友月刊,311,9-14。
    黃郁芸、尤耀頤、郭添財、陳勻宜、郭羿君(2019)。從美學感官與迴游跨界看幼教空間的營造。幼兒教育,327,157-176。 168。
    黃宗顯(2014)。校園空間美學營造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7,5- 18。
    黃惠雯(2013)。臺北市幼兒學習環境與幼兒社會遊戲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黃暐珉(2009)。旅。心的走法-尋找校園空間裡的美感課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喻肇青(2001)。向孩子學習:一個「人與空間」關係的環境教育行動研究。 藝術教育研究,1,43-78。
    曾思瑜(2003)。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 遷與發展過程。設計學報,8(2),57-76。
    曾昱豪(2016)。應用環境美學探討國民小學廁所現況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
    曾慕嫺(1993)。處處飄香話「聽泉」-學校廁所知多少。師友月刊,311,6- 8。
    彭彬(2014)。國小校長空間美學領導之個案研究―以空間營造與空間賦意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馮慧(2011)。關於美學的 100 個故事。宇河。 虞君質(2005)。藝術概論(第二版)。大中國。
    葉連祺、王美怡(2017)。國小特色廁所之教育理論基礎與實例。學校行政,112,160-174。 楊淑朱、林淑蓉(2016)。幼兒學習環境規劃之元素。師友月刊,587,14-18。
    楊寧(2005)。寬容與矛盾-對多元文化下建築的認識與思考。華中建築,23(2),28-30。
    萬新知(2008)。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內涵探究。學校行政,56,36-53。
    萬新知(2009)。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169。
    葛魯嘉(2005)。對心理環境的考察與探索。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8(5),51- 54。
    賈豔紅(2010)。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實踐瑞吉歐教育。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 學版),26(3),214-216。
    臺北市優質學校資源網(2022)。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及獎勵要點。 https://tpqs.tiec.tp.edu.tw/comm/index.aspx?S=YER202110160942347ON
    臺灣藝術教育網(2006)。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 3-基礎設計。
    https://ed.arte.gov.tw/ch/content/m_book_content_5a.aspx?AE_SNID=1456。
    趙家麟(民 87)。校園規劃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的探討與省思。田園城市。
    鳳鳴(2010)。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格式塔原理。池州學院學報,24(4),110-114。
    歐用生(1979)。「潛在課程」概念之檢討。師友月刊,141,15-21。
    黎平輝(2011)。從敏感內斂到開放自由-淺析完形心理學美學與現象學美學在美育上的差別。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3(9),35-37。
    蔡仕謙(2011)。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建築批評。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4),101-104。
    蔡弘智(2012)。環境美學融入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劃之研究-以新北市樂利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蔡志鵬(2016)。我的性平實踐-改造學校性別友善廁所。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6,81-93。
    蔡佩真(2016)。校園環境藝術融入低年級生活美勞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
    潘教寧(2016)。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校園規劃之空間美學評鑑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劉協成(2006)。德懷術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師之友,47(4),91-99。170。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第四版)。高等教育。
    劉強、張軍杰(2011)。從符號學角度分析世博中國館。華中建築,29(4),5-7。
    劉勝利(2015)。身體、空間與科學。江蘇人民。
    劉皓汶(2019)。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之建構-從環境營造開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劉憶萱(2021)。以「翰墨元素」營造國小校園空間的美感教育實踐之案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劉豫鳳(2009)。建構一個方案教學的理想園-義大利瑞吉歐幼兒學習環境要素之探討。幼兒教育,295,32-46。
    賴玉華(2018)。運用校園公共藝術培養幼兒美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賴美玟(2019)。幼兒園兩歲班教保品質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賴馨慧(2014)。生活應用色彩心理學。大拓。 鍾松晉、廖妍婷(2020)。公立國民中小學老舊廁所整修工程計畫使用後成效評估。建築學報,111_S,1-11。
    戴文青(1996)。學習環境的規畫與運用(第三版)。心理。
    戴麗、周美容(2015)。新建高校教學樓的通用性研究及其設計應用分析。城市地理,6,116。
    謝君佩、蔣世寶、洪瑞陽(2012)。構圖景別意象之差異研究。玄奘資訊傳播學報,9,243-271。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會議式大慧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訊與教育,35,6-11。
    魏博彥(2021)。石門國小營造空間美學地方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魏麗敏、陳明珠(2014)。建構校園美學之心境界。教育研究,237,42-52。 171 。
    龐卓恒、王京春(2006)。移情的發生機理、活動主體及其認識論含義。學 海,2006(2),140-145。
    蘇永森(2004)。校園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美感教育媒介之研究以臺北市福星、 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龔冠寧、鄧書麟、許淯淳、謝名彥、張坤城(2021)。雲林縣麥寮鄉中小學校 園優勢樹種多樣性及其環境關係之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7(1),49-84。

    貳、日文部分
    日比野設計(2016)。笑顔がいっぱいの園舎づくり(幼児の城 7)。星雲社。

    參、英文部分
    Brielmann, A. A., & Pelli, D. G. (2018). Aesthetics. Current biology, 28(16), 859- 863.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8.06.004
Carlson, A. (2000). 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MyiLibrary.
Danko-McGhee, K., & Slutsky, R. (2017). Empowering Preservice Teachers to Design a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Serves as a Third Teacher. In Narey, M. J. (Eds.), Multimodal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Literacy, and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pp.257-274). Springer. https://doi-org.autorpa.lib.nccu.edu.tw/10.1007/978-3-319-44297-6
    Fisher, J. D., Baum, A., & Bell, P. A. (1984).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nd ed.).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ordon, A.M., & Browne, K. W. (2017). Beginnings & beyond : founda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0th ed.). Cengage Learning.
    172
    Harms, T., Clifford, R. M., & Cryer, D. (2006).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郭李宗文、陳淑芳譯). Teachers College P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4).
    Hebert, E. A. (1998). Design matters: How school environment affects childre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6(1), 69-70.
    Isbell, B., & Exelby, B. (2008). Early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Work(盧雯月、 林佑齡譯). Gryphon Hous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1).
    Mitrovic, B. (2018). Visuality and Aesthetic Formalism. The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58(2), 147-163.
https://doi.org/10.1093/aesthj/ayy001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2019). NAEYC Early Learning Program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 Items. [NAEYC position statement]. https://www.naeyc.org/sites/default/files/globallyshared/downloads/PDFs/accred itation/early-learning/standards_assessment_2019.pdf
    Vogel, M. (2002). Getting Started: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for Active Learning Preschools(林秀慧、林敏宜、王美晴譯). Wadsworth Publishing.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7).
    Wiersma, W., & Jurs, S. G. (2005).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8th ed.). Allyn & Baco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109157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15700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205
    Appears in Collections:[幼兒教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700201.pdf2481KbAdobe PDF29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