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159/144130 (79%)
Visitors : 50731719      Online Users : 31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24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45


    Title: 老子的無與王弼的無之比較
    Authors: 孫鳳身
    Contributors: 黎惟東
    Li, Wei Dong
    孫鳳身
    Keywords: 
    老子
    王弼
    道家
    新道家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2:48:42 (UTC+8)
    Abstract: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代以來有許多專家和學者加以注釋及申論其意。有關《老子》的注釋本可說是汗牛充棟,其中最為通行的版本,首推魏晉時王弼的《老子》注。王弼幼而察惠,通辯能言,雖二十餘歲便因病逝世,但他所註解的《老子》、《易經》等,甚能得其精髓,若欲探究魏晉玄學,王弼這兩本著作可謂是必備的。
    可是王弼自老子處所傳承者為何?又筆者為什麼以兩者的「無」作為比較的著眼點呢?在《老子》第一章中,老子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弼注云:「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註 】。」由此可看出他是這麼斷句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麼,「凡有皆始於無」,也就是以「無」為天地萬物最終的形上根據,換言之,「無」即等同「道」。但事實確然如此嗎?王弼所言的「無」,有曲解老子「無」的意義嗎?其曲解是有意或無意的?如果是有意,其目的何在?
    本論文即希望藉由兩者「無」的比較,釐清「無」的實質意涵,及其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以彰顯老子所傳予王弼者為何,而王弼所承自老子者又為何?並由老子「無」思想的發展,及其與魏晉玄學的關係,一窺玄學之所以稱為「新道家」的因素,進而重估兩者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同時探究其現代學術的意義。
    Reference: 原典: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九十五年二版一刷。
    王安石注,《老子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王夫之注,《老子衍》,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司馬光注,《道德真經論》,道藏本。
    宋常星注,《太上道德經講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林希逸注,《老子鬳齋口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吳怡著,《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帛書老子》,臺北市:河洛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
    焦竑注,《老子翼》,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初版。
    葉夢得注,《老子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五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陳柱注,《闡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二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陳錫勇著,《老子釋義》,臺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五年。
    高亨注,《重訂老子正詁》,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二十九年。
    陸希聲注,《道德真經傳》,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一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陸長庚注,《老子道德經玄覽》,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范應元注,《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陶望齡注,《解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十四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蔣錫昌注,《老子校詁》,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十六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薛蕙注,《老子集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蘇轍注,《老子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五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魏源注,《老子本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七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初版。
    釋德清注,《老子道德經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九函,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嚴靈峰著,《老子達解》,嚴靈峰著,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嚴靈峰著,《老子章句新編.道家四子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五十七年。
    司馬遷著,《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
    范瞱著,《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
    班固著,《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臺一版。
    《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專書: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九十一年修訂版。
    沈清松著,《現代哲學論衡》,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初版。
    吳怡著,《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年。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市:東海大學出版,民國五十二年初版。
    梁啟超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五年臺一版。
    黃建中編著,《比較倫理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五十一年臺四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壹、貳卷,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校訂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共三卷,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增訂初版。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第十五版。
    錢穆著,《國學概論》,臺北市:蘭臺網路出版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
    丁原植著,《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新竹市:仰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王邦雄著,《老子的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陳德和著,《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九十四年。
    張起鈞著,《老子哲學》,臺北市:中央文物出版社,民國四十二年。
    劉福增著,《老子哲學新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劉笑敢著,《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
    魏元珪著,《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下》,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
    王德有著,《魏晉玄學-談有論無》,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
    王葆玹著,《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王葆玹著,《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一版。
    余敦康著,《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一版。
    林麗真著,《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林麗真著,《王弼老、易、論語三注分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第一版。
    周大興著,《東晉玄學論集》,臺北市:中研院出版,民國九十三年。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高齡芬著,《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湯一介著,《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市: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初版。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市: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康中乾著,《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版。
    劉大杰等著,《魏晉思想》,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四年。
    學術及學位論文:
    呂慧鈴撰,<論《老子》與王弼《老子注》之形上學>,東方人文學誌,第六卷第三期,民國九十六年。
    金容沃撰,《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民國六十三年。
    周大興撰,<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民國九十五年。
    胡以嫻撰,《老子形上學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
    胡興榮撰,《王弼老學探微》,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陳得清撰,《老子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民國五十六年。
    黃俊傑撰,<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黃漢光撰,《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辜琮瑜撰,《王弼老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張鼎國撰,<「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八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2154015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401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4015101.pdf103KbAdobe PDF2922View/Open
    54015102.pdf181KbAdobe PDF21001View/Open
    54015103.pdf650KbAdobe PDF21231View/Open
    54015104.pdf1248KbAdobe PDF21447View/Open
    54015105.pdf1002KbAdobe PDF21495View/Open
    54015106.pdf1345KbAdobe PDF21678View/Open
    54015107.pdf301KbAdobe PDF21921View/Open
    54015108.pdf524KbAdobe PDF21409View/Open
    54015109.pdf539KbAdobe PDF21624View/Open
    54015110.pdf719KbAdobe PDF21967View/Open
    54015111.pdf487KbAdobe PDF21302View/Open
    54015112.pdf611KbAdobe PDF21551View/Open
    54015113.pdf265KbAdobe PDF21424View/Open
    54015114.pdf435KbAdobe PDF2158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