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42323      Online Users : 6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735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7359


    Title: 「唯識無境」理論探析--以《成唯識論》為中心的研究
    A Study of Mere-Consciousness in the Ch`eng-Wei-Shih-Lun
    Authors: 齊明非
    Chi, David
    Contributors: 林鎮國
    LIN, CHENG-KUO
    齊明非
    Chi, David
    Keywords: 識轉變
    三性
    識境關係
    瑜珈實踐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The three natures
    The Holy Path
    The Concept of the Object
    Date: 1996
    Issue Date: 2016-04-28 13:25:40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是針對日本學界之宇井伯壽、上田義文所提及的識轉變及三性
    Reference: 基本文獻
    《雜阿合經》,大正藏二
    《解深密經》 ,大正藏十六,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 ,大正藏三十,玄奘譯
    《阿昆達磨俱舍論》 ,大正藏二十九,玄奘譯
    《攝大乘論》 ,大正藏三十一,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 ,大正藏三十一,真諦譯
    《攝大乘論》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攝大乘論世親釋》 ,大正藏三十一,真諦譯
    《攝大乘論世親釋》 ,大正藏三十一,達磨笈多譯
    《攝大乘論世親釋》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中邊分別論》 ,大正藏三十一丈,真諦譯
    《辨中邊論》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大乘莊嚴經論》 ,大正藏三十一,波羅頗蜜多羅譯
    《顯揚聖教諭》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大乘唯識論》 ,大正藏三十一,其諦譯
    《唯識二十諭》 ,大正藏三十一,玄獎譯
    《轉識論》 ,大正藏三十一,其諦譯
    《唯識三十論頌》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成唯識論》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成唯識論述記》 ,大正藏四十三,窺基撰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大正藏四十三,窺基撰
    《成唯識論了義燈》 ,大正藏四十三,慧沼撰
    《成唯識論演秘》 ,大正藏四十三,智周撰
    《三無性論》 ,大正藏三十一,真諦譯
    《顯識論》 ,大正藏三十一,真諦譯
    《大乘阿昆達磨集論〉大正藏三十一,玄獎譯
    《大乘五蘊諭》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觀所緣緣論》 ,大正藏三十一,玄奘譯

    中文部分
    (一)專書
    井上玄真
    1990 《唯識論講話》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印 順
    1984 《唯識思想探源》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 《 印度佛教思想史》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 《 攝大乘論講記》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0 《辨法法性論講記》 ,台北:正聞出版社。
    牟宗三
    1989 《佛性與般若》 ,台北:學生書局。
    呂激
    1987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台北:天華出版社。
    黃懺華
    1984 《佛教各宗大意》 ,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惠南
    1993《佛教思想發展史論》 ,台北:東大。
    楊廷福
    1988《玄奘年譜》 ,北京:中華。
    霍韜晦
    1980《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註》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韓廷傑
    1993《唯識學概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豐滿春洞
    1931《會本成惟誠論述記?三種疏》 ,東京:佛教大系完成會
    釋惠敏
    1986《中觀與瑜珈》,台北:東初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上田義文
    1988 《瑜伽行派的根本真理》,許洋主中譯: 《諦觀》 ,第五十五
    期, P. 57 ~ p . 84 。
    1991 《瑜伽行哲學的兩大流派》,蔡瑞霖中譯: 《國際佛學譯粹〉第
    一輯, p.45~p.58
    太虛
    1978 《辯中邊論頌釋》,(唯識典籍研究〉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大乘文化出版社。 p.103~p.198
    工滕成性
    1978 《 世親對於萬有實相論的看法》,(唯識思想論集〉三,現代佛
    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p.163~p.183
    呂?
    1978 《顯揚聖教論大意》, 《唯識典籍研究〉二,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p. 265 ~ p . 280
    法尊
    1978 《辨法法性論》 , 《唯識典籍研究〉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
    乘文化出版社。 p.199~p.204
    梅光羲
    1978 《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諭》 , (唯識問題研究》 ,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p. 89~p. 95
    歐陽竟無
    1978 《攝論大意》 , 《唯識典籍研究〉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
    文化出版社。 p.205~p.214
    霍韜晦
    1978 《佛家哲學之轉依義》 , 《唯識思想論集〉二,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p. 85 ~ p . 110
    羅時憲
    1978 《瑜伽五識身相應地之研究》 , 《唯識典籍研究〉二,現代佛教
    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 p.1 ~p.28
    1978 《瑜伽意地之研究》,唯識典結研究二、現代佛教學街叢刊、大
    乘文化出版社。 p.29~p.68
    陳一標
    1992 《真諦唯識思想之研究?以《轉識論〉為中心〉、東海大學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螢
    1989 《唯識學識變論初探?以《唯識三十頌〉為中心〉、台灣大學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志成
    1994 《空有之掙的研究?以清辨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為解釋線
    索〉、法光佛研所論文

    日文部分
    (一)專書
    山口益
    1966 《中邊分別論釋疏》 ,東京:破塵閣書房。
    上田義文
    1958 《佛教思想史研究》 ,京都:永田文昌堂。
    1976 《大乘佛教思想?根本構造》 ,京都:百華苑。
    1977 《大乘佛教?思想》 ,東京:第三文明社。
    1981 《攝大乘諭講讀》 ,東京:春秋社。
    1987 《梵文唯識三十頌?解明》 ,東京:第三文明社。
    木村泰賢
    1968 《小乘佛教思想史論〉木村泰賢全集:大法輪閣。
    水野弘元
    1978 《佛教?心識論》:???刊。
    平川彰
    1968 《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 :春秋社。
    宇井伯壽
    1935 《 攝大乘論研究》 ,東京:岩波書店。
    1947 《 佛教泛論》 ,東京:岩波書店。
    1958 《瑜伽論研究》 ,東京:岩波書店。
    1961 《大乘莊嚴論研究》 ,東京:岩波書店。
    J965 《 印度哲學研究〉第六卷,東京:岩波書店。
    舟橋一哉
    1952 《原始佛教思想之研究》 :法藏倌。
    長尾雅人
    1977 《 中觀?唯識》 ,東京:岩波書店。
    深浦正文
    1954 《唯識學研究》 , (上、下》 :永田文昌堂。
    山口益、野澤靜証
    1953 《世親唯識?原典解明》 ,京都法藏館。
    葉阿月
    1975 《 唯識思想?研究》 ,東京:國書刊行會。
    結城令聞
    1986 《 世親唯識?研究》 , (上、下》 :大藏出版社。
    125
    橫山絃一
    1979 《 唯識?哲學》 :平樂寺書店。
    櫻部建
    1969 《 俱舍論研究》 :法藏館。

    (二)期刊、論文
    小川宏
    1969 《無為法?就?》 ,印佛研, 27 : 2
    小川弘貫
    1957 《依他起性?考察》,印佛研, 5 : 1
    上田義文
    1958 《 " Parin?ma "????》 (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十周年紀念諭
    集》 ,P.135~160。
    1964 《識?關??二??見解一一能變色能緣》 , (結城教授頌壽紀
    念佛教思想史論集》 , P. 211 ~ 222 。
    1964 《彌勒﹒無著﹒世親????Pratibh?sa?意味》 , (干潟博士古
    稀紀念論文集》 ,P .41 ~52 。
    1966 《 Vij??naparin?ma ?意味》, 《針木學俯財團研究年報》 ,第
    三號, P.1 ~ 14 。
    小谷信千代
    1976 《瑜伽本地分?見???阿賴耶之萌芽》,印佛研, 25 : 1
    上杉宣明
    1977 《阿昆達磨集論?有色、無色說????》 ,印佛研, 26 : 1
    山田恭道
    1957 《阿昆違磨佛教????認識?問題》,印佛研, 5 : 1
    山崎次彥
    1954 《三性論?論理》,印佛研, 3 : 1
    大野義山
    1953 《見相二分?中心???見??安慧、護法兩師?立場》,印佛
    研, 2 : 1
    小澤憲珠
    1980 《瑜伽論????法????》 ,印佛研, 28 : 2
    水野弘元
    1953 《菩薩十地說?發展????》 ,印佛研, 1 : 2
    1962 《無為法????》 ,印佛研,的: 1
    田中順照
    1954 《攝大乘論?於??唯識說》,印佛研, 3 : 1
    玉城康四郎
    1953 《根本識?關??若干問題》,印佛研, 2 : 1
    加藤精神
    1954 《有部之極微?關??古今?謬說?匡?》,印佛研,2:2
    早川進
    1973 《識?時間的樣相?關??察》,印佛研, 22 : 1
    向井亮
    1974 《瑜伽論?空性說》,印佛研, 22 : 2
    127
    安井廣濟
    1954 《依他起性????雜染?清淨?問題》,印佛研, 3 : 1
    吉元信行
    1975 《Abhidharmadipa????心、心所》,印佛研, 23 : 2
    竹村牧男
    1975 《攝大乘論?三性說》,印佛研, 23 : 2
    1976 《轉依?二分依他》,印佛研, 25 : 1
    1977 《成唯識論?遍計執性》,印佛研, 26 : 1
    舟橋一哉
    1953 《無表業色生果?功能》,印佛研, 2 : 1
    宅見春雄
    1953 《佛教解脫論????》 ,印佛研, 2 : 1
    伊藤重敬
    1953 《 Trisvabh?va?Karika?????三性》,印佛研, 2 : 1
    佐佐木隆子
    1975 《轉依??????考察》,印佛研, 23 : 2
    芳村博實
    1987 《Vij?apti?????一考察》, (唯識思想研究?山崎慶輝〉
    佐藤良智
    128 r 唯識無境」理論探析
    1954 《有????》 ,印佛研, 2 : 2
    佐藤彰顯
    1976 《心理學?認識論??????識??考察》,印佛研, 25 : 1
    武內紹晃
    1955 《因能變?果能變》,印佛研,3:2
    岩田良三
    1972 《真諦?三性說》,印佛研, 21 : 1
    武邑尚邦
    1954 《陳那?唯識說》,印佛研, 3 : 1
    神谷信明
    1976 《三性說????》 ,印佛研, 24 : 2
    1977 《轉變?根本構造》,印佛研, 25 : 2
    勝又俊教
    1954 《唯識?立場?中道說》,印佛研,2:2
    1954 《護法?唯識論?一斷面》3:1
    勝木太-
    1978 《色?假象性?自性?問題》,印佛研, 26 : 2
    勝呂目-
    1954 《影像門?唯識說?本質?觀念》,印佛研, 2 : 2
    勝呂信靜
    1965 《成唯識論????三性說????》 ,印佛研, 13 : 1
    福原亮嚴
    1958 《有部?有?論証?史?展開》,印佛研, 7 : 1
    藤本智董
    1953 《色rupa 觸sparsa?概念?就??》 ,印佛研, 2 : 1
    1957 《唯識無境?解釋仁就??》 ,印佛研, 5 : 1
    藤隆生
    1960 《主休?緣起?成唯識論????阿賴耶識?理解????》 ,
    8 : 1

    英文部分
    專書與論文
    Anacker, Stefan.
    1984 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 The Buddhist Psychological Doctor.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Chatterjee , Ac;hok Kumar.
    1975 The Yog?car? Ideal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Davidson, Ronald Mark.
    1985 "Buddhist Systems of Transformation : ?’srayaparav?tti/ -parav?tti . .
    among the
    Yog?car?, " unpublished Ph. D dis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Ganguly,Swati.
    1991 Treatise in Thirty Verses on Mere - consciousnes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riffiths,Paul J .
    1986 On Being Mindless: Buddhist Meditation and the Mind - Body Problem.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Hattori, Masaaki.
    1988 "Real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 only" Eastern Buddhist
    , Vol. XXLI , 23 - 60.
    Hopkins,Jeffrey.
    1992 "A Tibetan Contribution on the Question of Mind - only in the Early
    Yogic Practice School,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 : 275 - 343.
    Kaplan, Setphen.
    1992 " The Yog?car? Roots of Advaita Idealism? Noting a Similarity Between
    Vasubandhu and Gaudap?da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 191-218.
    Kochumuttom, Thomas A.
    1982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Lin , Chen - kuo.
    1992 "The Sam. dhinirmocana Sutra: A Liberating Hermeneutic"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Lusthaus , Dan.
    1989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heng Wei shih Lun: Vasubandhu,
    Hsuan - tsa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Vij?apti - m?tra
    ( Yog?car? from India to China)"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Murti , T. R. V.
    1995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aul, Diana Y.
    1984 Philosophy of Mind in Sixth - Century China: Param?rtha , s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owers, John.
    1991 The Yog?car? School of Buddhism: A Bibliography. Metuchen ,
    New Jersey: The Scarecrow Press.
    Schmithausen, Lambert.
    1987 Al?yavij??na: On the Origin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a Central
    Concept of Yog?car? Philosophy.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Wayman, Alex.
    1961 Analysis of the ,Sr?vakabh?mi Manuscrip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5 "The Yog?car? Idealism" (review articl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5. 1 : 65 - 73 .
    1979 " Yog?car? and the Buddhist Logicians" J IABS, 2. 1 : 65 - 78.
    1988 "Vasubandhu - Teacher Extraordinary. " Studia Missionalia ,
    Roma , Universit , s Gresoriane Editrice, 37: 245 - 281.
    Wei, Tat.
    1973 ch,eng Wei - shih Lun trans: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 Hong
    Kong: The Cheng Wei - shih Lun Publication Committee.
    Willis, Janice Dean.
    1979 On Knowing Reality: The Tattv?rtha Chapter of Asanga , s Bod hisattvabhum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ood, Thomas E.
    1991 Mind Only : A Philosophical and Doctrinal Analysis of the
    Vij??navad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字典﹒工具書部分
    荻原雲來編?,邊四郎監修
    1988 《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 :新文豐出版
    松長有慶等著
    1990 《梵語佛典之研究》 :平樂寺書店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81154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272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