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3 (78%)
Visitors : 46052210      Online Users : 7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3682


    Title: 初級華語學習者副詞連用現象 —以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與《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為例
    Phenomenona of adverbs sequence to learners at the basic level : based on TOCFL Learner Corpus and Practical Audio Visual Chinese
    Authors: 何亭儀
    Ho, Ting-I
    Contributors: 張金蘭
    何亭儀
    Ho, Ting-I
    Keywords: 初級華語
    副詞連用
    語料庫
    華語教材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6-03 13:05:04 (UTC+8)
    Abstract: 「初級華語學習者在副詞連用排序上的現象」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分析
    教材內部各組副詞連用組合的數量多寡,藉由問卷的發放,從結果去討論學習
    者的表現高低是否與副詞連用組合在教材中的複現率有關聯,最後給予教材和
    華語教師一些針對副詞連用教學的建議。
    本研究首先會從「副詞」開始討論,逐步進入「副詞連用」。結合劉月華 (2003)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的七大副詞分類標準、張誼生(1996)「主 觀性強弱、語義轄域寬窄」決定副詞連用的規律、方清明(2012)副詞連用規 律應考慮複現頻率,研究者自訂了一套副詞連用規律,檢視教材中副詞連用組 合的內部順序,了解內部組合前後移位的可能原因,促使學習者在熟悉教材的 同時也能習得並或活用副詞連用。
    研究對象為母語非華語的初級華語學習者、《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與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此部分配合《華語八千詞》、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 法》、問卷等工具作分析。
    研究方法方面,結合質化與量化。使用內容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整理第
    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編選的副詞和連用副詞。利用《華語八千
    詞》淘汰掉非副詞的詞彙,配合「學習者語料庫」的排序偏誤結果,了解學習
    者會接觸到哪些連用組合和產出哪些錯誤排序。再以教材、語料庫中複現率前
    四高的副詞連用組合製作成問卷發放,得到真實的學習者輸出資料。待問卷回
    收,進入第二階段的量化分析,獲悉哪些副詞連用組合是學習者出錯率最嚴重
    的,作為改善教材、提供教學建議的基石。
    最終的分析結果顯示,學完第三版《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的初級 華語學習者,在各種組合連用的表現上確實有著高低落差,特別是「肯定否定 副詞+重複頻率副詞」、「時間副詞+時間副詞」、「語氣副詞+範圍副詞」三種組合 最需加強。因此,華語教材若能提高此三種組合的複現率、增加句子排序的題 型練習,同時輔以華語教師的教學與補充,便能夠最大化降低偏誤用法轉為化 石化的風險,也提高學習者學習華語的成就感,進而信服華語教師的教學,使 課堂教學更融洽,達成教師與華語學習者的雙贏局面。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1. 丁聲樹(1999)。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2. 方清明(2012)。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頻率考察。漢語學報,(3),87-94。
    3.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台北市:唐山
    出版社。
    4. 王力(1897)中國現代語法。台中市:藍燈文化。
    5.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師。
    6. 王淑美、盧翠英、陳夜寧。(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增訂第三
    版。台北市:正中書局。
    7. 王淑美、盧翠英、陳夜寧。(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增訂第三
    版。台北市:正中書局。
    8. 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17-
    31。
    9. 史金生(2011)。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
    館。
    10. 白丁(1986)。副詞連用分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3),55-62。
    11. 朱建軍、唐依力(2017)。好像的歷時考察及其最新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
    報,(5),159-164。
    12. 吳明隆(2006)。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增訂第三
    版。台北市:知城數位。
    13.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14.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15. 宋玉柱(2003)。副詞能修飾副詞嗎。漢語學習,(3),13。
    16. 阮緒和、徐玉琪(2006)。副詞真的不能修飾副詞嗎。文教資料,(29),
    101-102 。
    17. 林華勇(2003)。現代漢語副詞研究回顧。漢語學習,(1),43-49。
    18. 林傳生(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
    19. 邵敬敏(1999)。漢語語法淺說。香港:商務印書館。
    20. 故韡、劉月華、潘文娛(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市:商務印書
    館。
    65
    21. 柯移順(2014)。漢語副詞連用、並用研究述評。三峽論壇,(3),98- 101。
    22. 洪文瓊(1978)。內容分析法簡介。國教之聲,11(4),21-26。
    23. 胡脩實(2012)。現代漢語時間副詞共現考察。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12(3),89-92。
    24. 孫漢萍(2001)。對外漢語教學幾個問題的思考探索。湖南教育學院學報,
    19(5),130-131。
    25. 徐以中、楊亦鳴(2014)。副詞修飾副詞現象研究。語言科學,13(6),
    561-574。
    26. 徐峰(2008)。對外漢語副詞教學研究中的難點與對策。語文學刊,(11),
    136-140。
    27. 袁毓林(2002)。多項副詞共現的語序原則及其認知解釋。語言學論叢,
    26,313-339。
    28. 張云秋、林秀琴(2017)。情態副詞的功能地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3),120-129。
    29. 張誼生(1996)。副詞的連用類別和共現順序。煙台大學學報,(2),86-
    95。
    30. 張誼生(2010)。現代漢語副詞分析。上海市:三聯書店。
    31. 梁耀輝(2013)。副詞連用習得情況考察(碩士論文),取自中國優秀碩士
    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分類號 H195.3)。
    32.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33. 鈕文英(2017)。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增訂第二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34. 黃河(1990)。常用副詞共現時的順序。北大研究生論文綴玉集(494-
    523)。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35. 黃薇、沈銳(2013)。對越南學習者副詞教學的思考及建議。佳木斯教育學
    院學報,(6),142-143。
    36. 楊榮祥(2005)。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37. 榮泰生(2006)。SPSS 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38. 榮泰生(2017)。圖解研究方法,增訂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39. 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黃瑞菘、
    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童鼎鈞、董皇志、 鄭建華、盧麗淑(2007)。設計研究方法,第二版。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
    40.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41. 趙元任(1994)。中國話的文法。新北市:常新印刷有限公司。
    66
    42. 黎錦熙(2004)。黎錦熙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43. 賴先剛(1994)。副詞的連用問題。漢語學習,(2),25-31。
    二、英文文獻
    1. André Martinet(1962). Functional View of Lan 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Haliday(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3. Holsti, O.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4. Shaughnessy, J. J., Zechmeister, E. B., & Zechmeister, J. S. (2009).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8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5. Vygotsky(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站資料
    1. 華語八千詞(2017)。取自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下:
    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引用時間:
    2018/3/24)
    2. 華語學習者語料庫之副詞語料(2006-2012)。取自華語學習者語料庫檢索
    系統:http://.itc.ntnu.edu.tw:8080//(引用時間 2018/3/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105161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6101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TCSL.004.2019.A07
    Appears in Collections:[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501.pdf1808KbAdobe PDF212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