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9445
|
| Title: | 在台緬甸僑生語言使用與文化涵化探究 A Study on Language Use and Acculturation of Myanma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
| Authors: | 羅竹興 Lo, Chu-Hsing |
| Contributors: | 杜容玥 Tu, Jung-yueh 羅竹興 Lo, Chu-Hsing |
| Keywords: | 僑生 緬甸僑生 語言使用 文化涵化 華文教育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Burmes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Language use Acculturation Chinese education |
| Date: | 2025 |
| Issue Date: | 2025-09-01 17:05:25 (UTC+8) |
| Abstract: | 語言被視為移民者文化適應與文化涵化研究中的重要因素。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中,Schumann(1986)提出「文化涵化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將第二語言習得程度與文化涵化程度連結起來。雖有許多實證研究支持此模式,但也有文獻指出需考慮學習者背景等變項。例如,蔡雅薰等人(2017)研究在台僑生的國文成績與文化涵化,發現緬甸僑生與印尼僑生的表現與模式預測不同,反而呈負相關。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台緬甸僑生的語言使用與文化涵化情形,以及各變項之關聯。研究採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對96位緬甸僑生進行問卷調查,以評估其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及文化涵化;第二階段對9位學生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以進一步探討其經驗。量化資料以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與皮爾森相關分析,質化資料則與量化結果綜合討論。 研究結果如下: 1. 語言能力上: 緬甸僑生在華語聽、說、讀、寫四構面能力最高,其次為緬語。 2. 語言使用上: 由於處於中文環境,學生在不同對象、場合及情感情境下,皆以華語使用最為廣泛。 3. 文化涵化上: 在文化體驗、社會互動、住行情況、族群認同及緬甸社群連結五個構面中,緬甸社群連結平均分最高且意見一致;社會互動平均分最低,且受試者間差異較大。質化訪談結果亦支持此發現。 4. 變項關聯上: 語言能力與文化涵化呈中度正相關且達顯著性;語言能力與語言使用呈低度正相關;語言使用與文化涵化則呈低度負相關。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學校教育機構與僑生個人提出教學建議,對民間團體與政府政策提出實務建議,並提供後續研究方向。旨在為台灣與緬甸僑教領域及相關輔導單位提供實證資料參考,協助教師與輔導人員深化對緬甸華裔學生的理解,促進其語言學習與文化涵化,並應用於多元教學與評量實務中。 Language is considered a crucial factor in studie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migrant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chumann (1986) proposed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linking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with the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While numerous empirical studies support this model, some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learner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example, Tsai et al. (2017) investigated the Chinese language performance and accultu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and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and predictive patterns of Burmese and Indonesian students differed, showing a negative correlation instead.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language use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Burmes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able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two phases: the first phase employ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96 Burmes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to assess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use, and acculturation; the second phase involve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nine students.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hile qualitative data were integrated with quantitative findings for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1. Language proficiency: Burmes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proficiency in Mandarin acros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followed by Burmese. 2. Language use: Due to the Mandarin-speak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predominantly used Mandarin across different interlocutors, contexts, and emotional situations. 3. Acculturation: Among the fiv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experience, social interaction, living conditions, ethnic identity, and connection to the Burmese community, connection to the Burmese community received the highest and most consistent scores, whereas social interaction received the lowest scores with notable variability. Qualitative interviews corroborated these findings. 4.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able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acculturation were moderate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language use exhibited a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language use and acculturation were sligh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instruc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s and individual student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t aims to offer empirical evidence for educators and counselors in Taiwan and Myanmar,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Burmese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facilitate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culturation, and in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vers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與譯著 Norton, B. (2019). 認同和語言學習: 對話的延伸 (邊永衛、許宏晨 譯; 第2版).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原著出版於 2013). Strauss, A., & Corbin, J. M. (1997). 質性研究概論 (徐宗國 譯). 巨流圖書公司. (原著出版於 1990). Purcell, V. (1974). 東南亞之華僑 (郭湘章 譯; 第4版). 國立編譯館. (原著出版於 1968). 丁椿壽 (1991). 漢彝緬語比較研究. 貴州民族出版社. 王為國、張弈華、許正妹、黃世奇、劉世閔、羅國俊 (2007). 質性研究 e 點通. 麗文文化. 何德華 (2017). 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正中書局. 汪大年 (1997). 緬甸語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汪大年、楊國影 (2016). 實用緬甸語語法. 北京大學出版社. 肖自輝 (2016). 泰國的西南官話. 廣東人民出版社. 祖曉梅 (2015). 跨文化交際. 文光圖書.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五南. 彭霓霓 (2017). 【基礎】緬甸語入門-搭配英語發音輕鬆學. 普羅文化公司. 黃雅英 (2015). 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 理論與實務. 新學林. 葉碧珠 (2020). 我的第二堂緬甸語課 (初版). 瑞蘭國際. 鄒嘉彥、游汝傑 (2015). 社會語言學教程 (第2版). 五南. 鄧應烈 (2016). 快樂學緬甸語. 智寬文化. 盧偉林 (1987). 緬甸華僑概況. 正中書局. 蕭文龍 (2018). 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 SPSS 中文版 + SmartPLS 3 (PLS-SEM). 碁峰資訊. 鮮麗霞、李祖清 (2014). 緬甸華人語言研究. 四川大學出版社. (二)書籍篇章 張松山、陳惠亭、羅怡卿. (2018). 緬甸來台學習之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關聯性研究. 載於 吳忠信(主編), 僑教研究第三輯:僑教理論實踐與發展 (pp. 181–212). 書林. 許菁芸. (2017). 我國對緬甸僑生來台升學招生之研究. 載於 蔡雅薰(主編), 僑教研究第二輯:策略與教學 (pp. 151–176).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楊秉煌. (2018). 緬甸僑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 載於 吳忠信(主編), 僑教研究第三輯:僑教理論實踐與發展 (pp. 213–233).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蔡雅薰、林振興、林建宏、王瑄博. (2017). 文化適應對華語文習得之影響——以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華裔學習者為例. 載於 蔡雅薰(主編), 僑教研究第二輯:策略與教學 (pp. 29–55).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三)期刊論文 Chen, H.-C., & Sung, P.-J. (2023). 變遷中的緬甸僑教再訪: 以歷史制度論為主的分析. 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2), 39–79. Lee, H. Y. (2017). 台灣留學生狂飲行為之研究. Taiwan Gong Gong Wei Sheng Za Zhi, 36(5), 487–496. Lin, T. C. (2022). 緬甸語言教育政策的 [內部殖民] 現象.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18(4), 121–137. 王暄博, 林振興, 蔡雅薰, & 洪榮昭. (2018). 「外籍生在台文化涵化量表」的信效度衡鑑與潛在剖面分析. 測驗學刊, 65(1), 1–28.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6094905-201803-201805070014-201805070014-1-28 吳啟誠, & 張瓊云. (2020). 主題分析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特殊教育發展期, 69, 29–42. 李中一. (2004). 測量工具的效度與信度. 台灣衛誌, 23(4), 272–281. 李佳. (2009). 緬甸的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 東南亞研究, 2, 75–80. 李春風. (2020). 緬甸華裔青少年母語認同現況及成因.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4(2), 53–59. 李春風. (2021). 緬甸華語傳承模式研究. 語言戰略研究, 2021(4), 19–28. 李盈慧. (2022). 文化認同的維繫: 緬甸華文教育與台灣僑教政策 (1960–2000). 台灣東南亞學刊, 17(1), 111–164. 李秋萍. (2020). 緬北華裔學生普通話學習使用情況調查: 以南坎華僑學校為例. 長江叢刊, 40, 42. 孟維德, & 黃翠紋. (2016). 不同國籍新移民生活適應與需求之實證研究. 展望與探索, 14(4), 36–74. 林錫星. (2003). 緬甸華文教育產生的背景與發展態勢. 東南亞研究, 3, 69–77. 邱炫煜. (2014). 新世紀緬甸僑民教育與華語文教育之發展.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4. https://doi.org/10.6325/oce.2014.1208 胡彬彬. (2022). 緬甸學生漢語聲母與聲調學習難點與教學措施.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11(12), 121–128. 范宏偉. (2006). 緬甸華文教育的現況與前景. 東南亞研究, 6, 71–75. 夏玉清, & 孔慧. (2015). 緬甸華人社團與緬甸漢語教育: 現狀、問題與對策. 東南亞縱橫, 11, 52–57. 孫磊. (2015). 淺談緬甸的華文教育傳播. 學園, 27, 105–107. 郝志剛. (1997). 緬甸華人華僑華文教育. 東南亞研究, 4, 36–39. 張喜洪. (2014). 緬甸果敢族學生的語言態度. 長春教育學報, 30(21), 49–51. 張媁雯. (2009). 跨文化經驗與調適: 台灣國際援助合作派外人員之研究. 第三部門學刊, 12, 33–62. 郭熙. (2004). 海外華人社會中漢語(華語)教學的若干問題: 以新加坡為例. 世界漢語教學, 3, 80–81. 郭熙, & 李春風. (2016). 東南亞華人的語言使用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雙語教育研究, 3(2), 1–10. 陳鴻章, & 宋秉仁. (2023). 變遷中的緬甸僑教再訪: 以歷史制度論為主的分析. Taiw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2), 39–79. 陳麗梅. (2021). 從語言態度與語言使用看緬甸華人的認同: 以曼德勒、東枝、臘戌學員為例. 八桂僑刊, 2021(2), 14–23. 彭茹. (2016). 緬甸曼德勒市華人華語的使用現況及其成因. 河池學院學報, 36(1), 61–66. 黃峰蕙, & 劉憲明. (2014). 反彈復甦力、語言能力與工作適應之關係研究: 以居住於南部地區的越南籍及泰國籍之台灣年輕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 南台學報, 39(2), 19–42. 黃曉伊, & 蔡盈修. (2021). 大專院校境外學生對微歧視社會覺知與社會文化適應之研究. 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 23, 52–103. 楊仲青. (2016). 緬甸教育制度的改革對華校發展之衝擊.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7, 97–104. https://doi.org/10.6325/oce.2016.1206 樂晉霞, & 魏紅. (2023). 緬甸華人家庭語言規劃特點及其影響分析.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4, 25–34. 歐陽蓉荷, & 宋玎. (2023, February 9). 111年僑務委員會論文獎得獎論文: 緬甸僑生的族群文化認同與華語教育發展.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https://www.ocac.gov.tw/OCAC/Pages/VDetail.aspx?nodeid=6002&pid=50482602 潘俊宏, & 張仁家. (2019). 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國際學生來台留學現況暨影響因素初探.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8(2), 154–175. 蔡文榮, & 董家琳. (2015). 馬來西亞學生來台留學適應問題之個案研究. 教育科學期刊, 14(2), 107–134. 蔡俊傑, & 張瀚元. (2018). 研究新趨勢: 三角檢證法與混合研究法. 體育學系系刊, 17, 25–39.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434-201812-201909040017-201909040017-25-39 蔡淑鈴. (2001).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 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 台灣社會學, 1, 65–111. 鄭安秀. (2015). 台灣語言使用與態度初探: 以高雄、台北兩地為例. 高雄文獻, 5(2), 37–29. 鮮麗霞. (2008). 曼德勒華人的語言生活. 東南亞研究, 1, 78–84. (四)政府研究計畫報告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 (2021). 110年度僑務委員會年鑑.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林振興、熊襄瑜. (2022). 我們可算是新住民族群嗎?遊走於教育疆界的跨國銜轉學生—跨國銜轉學生的文化涵化程度及其華語習得研究 (MOST110-2420-H003-005)〔補助〕. 科技部.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690618 高實玫、黃鈺芳. (2009). 東南亞新台灣人語言發展與涵化之研究/東南亞移民子女敘事能力發展之研究 (NSC 97-2410-H-006-06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嬌. (2009). 東南亞新台灣人語言發展與涵化之研究/東南亞新台灣人涵化之研究:社會語言學觀點 (NSC 97-2410-H-415-01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五)博碩士學位論文 丁勤(2015). 文化涵化與華語文閱讀能力之相關性探討─以華裔學習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寸待蜜(2016). 緬北臘戌果文中學漢語教學的綜合調查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 福建華僑大學. 寸得杏(2011). 網路表象之後:緬甸僑生在台跨文化衝突與糾葛 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 https://hdl.handle.net/11296/x77k8s 何佳真(2013). 大專院校外籍生來台身心適應歷程研究-以東南亞與中南美洲外籍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吳晏銘(2020). 文化涵化與華語雙關語理解之相關性:以台灣僑生為例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https://hdl.handle.net/11296/s7n2y6 呂麗(2017). 緬甸仰光東方孔子課堂華裔中學生語言使用現況調查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師範大學. 李元堯(2011). 緬北華裔(雲南籍)普通話語音習得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大學. 李昌仰(2019). 歸國華僑來台自我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緬甸華僑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玄奘大學. 李珍珍(2017). 緬甸八莫地區華裔學生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師範大學. 屈賽杏(2021). 緬甸學生與赴台緬甸僑生之環境典範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https://hdl.handle.net/11296/qhd4dk 林大鈞(2023). 大緬族主義下的緬甸語言教育政策與孟族民族學校的困境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芳如(2010). 「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成與認同困境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 林堂勛(2014). 在台僑生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柳金宏(2015). 緬甸學生能願動詞習得偏誤分析-以緬甸東芝果文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大學. 常慶芬(2013). 緬甸華文學校與華文教學現況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 張家瑞(2016). 緬北臘戌地區學生漢語拼音教學的難點及解決辦法-以緬北臘戌果文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大學. 梁明樂(2013). 馬來西亞僑生在台跨文化適應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 莊雅婷(2013). 台灣母親在新加坡的跨文化母職教養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許升洋(2022). 緬甸僑生來台求學與就業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 https://hdl.handle.net/11296/sgwue7 彭霓霓(2012). 在生命河流中的 [移動] 及其意義:1990年代旅台緬甸華人個案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湯潔恩(2018). 新加坡華人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清華大學. 黃鏞仰(2019). 馬來西亞僑外生留台就業之跨文化適應經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楊仲青(2015). 新世紀緬甸僑生在台求學經歷與生活經驗輔導工作之建議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蓉(2013). 緬甸果敢地區華文教育現況以及華裔語言使用現況調查報告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大學. 楊儀(2015). 緬甸果敢族學生普通話韻母偏誤分析與教學對策研究-以緬甸臘戌果文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大學. 董思帆(2015). 緬北臘戌果文中學漢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南大學. 蔡惠欣(2014). 馬來西亞國民中等學校畢業學生在台大學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鄭伊倩(2016). 僑生留台工作意願之探討: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 https://hdl.handle.net/11296/h58nzp 饒安莉(2014). 馬來西亞華裔留學生的「文化認同」對其在馬「涵化策略」和來台「再華化策略」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六)網路相關資源 2019大專校院境外學生輔導人員支援體系計畫辦公室(2019). 境外學生諮詢服務. 取自2024年5月1日. https://www.nisa.moe.gov.tw/moecare/ Joshua Project(2024). Sino-Burmese in Myanmar (Burma). 取自2024年5月2日. https://joshuaproject.net/people_groups/14199/BM 大學18學群. (n.d.). 大學18學群. 大學問. 取自2025年5月2日. https://www.unews.com.tw/School/Group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駐緬甸代表處僑務組(2022年3月7日). 地區僑情簡介. 取自2024年9月1日. https://www.ocac.gov.tw/OCAC/SubSites/Pages/Detail.aspx?site=1795e9dc-59b9-4f0f-8651-7b39623fcb22&nodeid=3496&pid=511162 台灣果文校友會Facebook粉絲專頁(2024). 台灣果文校友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圓滿完成. Facebook. 取自2024年9月1日. https://www.facebook.com/p/%25E5%258F%25B0%25E7%2581%25A3%25E6%259E%259C%25E6%2596%2587%25E6%25A0%25A1%25E5%258F%258B%25E6%259C%2583-100064504642156/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2024年2月20日). 法鼓山助學關懷 緬甸僑生安心來台就學圓夢. 取自2024年9月1日. https://charity.ddm.org.tw/xmnews/cont?xsmsid=0K329491169280022652&sid=0O05159596238316380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年12月). 涵化 Acculturation. 教育大辭書. 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520 教育部統計處(2022). 主題式互動統計圖表. 取自2024年5月2日. https://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36 黃逸卿、薄征宇(2004年9月23日). 入境遭拒緬甸生批惡意打壓. 華視新聞網. 取自2024年5月2日. 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409/200409230156943.html#google_vignette 鴨鴨 (2018年7月9日). 台泰人才平台:僑生和外籍生有何不同? 1111TUN大學網. 取自2025年5月2日. https://university.1111.com.tw/zone/university/discussTopic.asp?cat=University&id=145720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Kato, M. (2019). ニューエクスプレスプラス ビルマ語 [New Express Plus Burmese] (with CD). Hakusuisha. (二)論文 Andrade, M. S. (2009). The effects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n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life. International Mult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3(1), 16–34. https://doi.org/10.1080/19313150802668249 Becerra, D. (2011). The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acculturation and gender on the initiation of substance use among Mexican heritage preadolescents in the borderland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31(2), 271–29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108799/ Berry, J. W. (1992).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in a new society.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30, 69–69. Hammer, K. (2017). They speak what language to whom?! Acculturation and language use for communicative domains in bilinguals.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56, 42–54. https://doi.org/10.1016/j.langcom.2017.01.001 Hou, Y., Neff, L. A., & Kim, S. Y. (2018). Language acculturation, acculturation-related stress, and marital qual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0(2), 555–568. https://doi.org/10.1111/jomf.12447 Kim, Y. Y. (2005). Adapting to a new culture. In W. Gudykunst (Ed.),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ge. Lam, V. L., & Catto, A. C. (2023). Heritage language use and proficiency: Acculturation, identitie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Journal of Home Language Research, 6(1). https://doi.org/10.16993/jhlr.51 Marsiglia, F. F., Yabiku, S. T., Kulis, S., Nieri, T., Parsai, M., & Becerra, D. (2011). The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acculturation and gender on the initiation of substance use among Mexican heritage preadolescents in the borderland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31(2), 271–299. https://doi.org/10.1177/0272431610363157 Nguyen, H. H., & Eye, A. V. (2002). The acculturation scale for Vietnamese adolescents (ASVA): A b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6(3), 202–213. Schumann, J. H. (1986). 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7(5), 379–392. Stephenson, M. (2000).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ephenson Multigroup Acculturation Scale (SMA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2(1), 77–88. Tang, M., & Merrilees, S. (2021). Understanding the multifaceted accultur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 43(3), 340–355. Trujillo, S. M. (2019).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acculturation meter for Spanish-speak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Whitepaper). PAR. |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108161005 |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61005 |
| Data Type: | thesis |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 File |
Size | Format | |
| 100501.pdf | 3540Kb | Adobe PDF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