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36750      Online Users : 8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130


    Title: 現代漢語稱謂詞與對外漢語教學
    Mandarin Kinship Ter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Authors: 查菊娓
    Cha, Ju Wei
    Contributors: 竺家寧
    Chu, Chia Ning
    查菊娓
    Cha, Ju Wei
    Keywords: 漢語稱謂詞
    對外漢語教學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6-02-03 11:20:48 (UTC+8)
    Abstract: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內容分為兩個層面:一、針對現代漢語稱謂詞知識的探討;二、稱謂詞知識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與應用。對於稱謂詞知識的研究,主要運用詞彙學、文化學、社會語言學相關學科,以及學界文獻中的知識內容,重新歸納及系統化研究現代漢語稱謂詞。
    對外漢語教學以溝通為主要目的。基於溝通為取向的教學研究,對於漢語稱謂詞實際使用現況的瞭解,為本研究的主要重點。另外,由於稱謂詞的使用會因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本文的稱謂詞研究內容與方法包含了:一、研究語料以現階段漢語「常用」的稱謂詞為主;二、運用構詞法探討稱謂詞的構詞形式、詞義內容以及用法上的特色;三、稱謂詞的使用現況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四、稱謂詞在兩岸的使用現況差異現象;五、漢語稱謂詞的地區性使用差異現象。本文藉由對現代漢語稱謂詞知識的系統化研究,並根據系統化後的稱謂詞使用要點,提出對外漢語稱謂詞的教學建議。
    Reference: 一、專書
    王琪,2008,《上古漢語稱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2012,《中國語言地圖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12 月第2版。
    呂必松,2008,《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 2次印刷。
    呂叔湘,2012,《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北京第22次印刷。
    何德華,2009,《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縣:正中書局,2009年12月第1版。
    李雄溪等,2009,《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林美容,1980,《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灣:心理出版社,2003年1月25日第1版。
    周思源等,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2006年5月第3次印刷。
    周薦,2004a.《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詞匯論文精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第1版。
    ,2004b.《漢語詞滙結構論》。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周薦、董琨,2008,《海峽兩岸語言與語言生活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第1版。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3月第1版5刷。
    ,2009,《詞彙之旅》。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臺第1版-2010年11月第1版2刷。
    竺靜華,2006《對外漢語教學與實務概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吳勇毅,2004,《對外漢語教學探索》。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胡士雲,2007,《漢語親屬稱謂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年9月第1版。
    徐紅進,2009,《最新兩岸用詞差異對照手冊》。臺北市:靈活文化,2009年1月第1版。
    郝德森著、盧德平譯,1989,《社會語言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滙》。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準考試部,1992,《漢語水準考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常慶豐、馬宏基,1998,《稱謂語》。北京市:新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次印刷。
    常敬宇,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18日第1版。
    馮漢驥著、徐志誠譯,1989,《中國親屬稱謂指南》。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陳原,2000,《社會語言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第1版。
    ,2001a.《語言與語言學論叢》。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第1版。
    ,2001b.《語言與社會生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第1版。
    梁章鉅,1991,《稱謂錄》三十二卷。長沙市 : 岳麓書社,1991年第1版。
    梁章钜、鄭珍,1996,《稱謂錄親屬記》。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11月第1版。
    張華葆,1988,《社會階層》。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2月第1版。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年4月第3版第1刷。
    張金蘭,2008,《實用對外漢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2月第1版。
    ,2009,《實用對外漢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3月第1版。
    許威漢,2002,《二十世紀的漢語詞滙學》。書海出版社,2002年5月太原第2刷。
    崔永華,1997,《詞彙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刷。
    程祥徽、田小琳,2001,《現代漢語》。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1月香港第1版第5刷。
    詞彙學理論與應用編委會編,2006,《詞彙學理論與應用(三)》。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第1版。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市:文鶴,1995年第1版。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10日第1版第4刷。
    解海江、章黎平,2008,《漢語詞彙比較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溫曉虹,2008,《漢語作為外語的習得研究-理論基礎與課當實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月第1版。
    楊永林,2004,《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楊國斌,2009,《社會階層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潘文國等,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第1版。
    趙永新,1997,《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年7月第1版。
    劉國平,2008,《華人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劉煥輝、陳健民,1993,《言語交際與交際語言》。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顏志龍,2011,《傻瓜也會寫論文》。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第1版第3刷。
    錢乃榮、鄧守信,2001,《現代漢語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2001年第1版。
    戴昭銘,2000,《漢語研究的新思維》。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Ranjit Kumar著‧潘中道、胡龍騰譯,2008,《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頁152-155。臺北市 : 學富文化,2010年9月第2版2刷。

    二、辭典
    中華語文研習所、北京語言大學主編,2006,《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台北市:中華語文 出版社,2006年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00,《時代漢語詞典》第三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1月第2刷。
    ¬¬ ,2008,《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08年4月第385刷。
    中華文化總會編,2012,《兩岸常用詞典》。臺北市:中華文化總會,2012年第1版。
    王火、王學元,1988,《漢語稱謂詞典》。沈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第1刷。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4,《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 年5月第1版第1刷。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文硏習所主編、何景賢總校訂,2006,《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Modern Chinese cross-strait dictionary》。臺北市:中對外漢語文出版社,2006年第1版。
    邱質樸主編,1994,《大陸和臺灣詞語差別詞典》。臺北市:臺灣珠海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周建民、熊一民,2008,《最新網路交際用語辭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編輯群,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臺北市:臺灣教育部,2007年12月。
    陸瑛,1989,《簡明稱謂辭典》。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刷。
    許少峰,2008,《近代漢語大詞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第1版。
    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2000,《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2000年第1版。
    眾志主編,1992,「『先生』一詞的由來」,《萬事源大辭典》。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92年10 月 第1版。
    楊應芹、諸偉奇,1989,《古今稱謂詞典》。合肥市:黃山書社,1989年3月第1版。
    雷飛鴻,1982,《辭源》。臺南市:世一文化事業,1982年1月第1版。
    鄒喜彥、遊汝傑,2007,《21世紀對外漢語新詞語詞典》。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三、期刊論文
    王世友、莫候雲,2003,〈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003年5月第1卷第2期:頁7-10。
    王雯,2007,〈兩岸新詞對比研究〉。《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頁97-99。
    王悅欣,2008,〈對外漢語教材重在創新與實用〉。《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2008年第7期:頁57-59。
    戈丹陽,2012,〈“現代漢語”中的類詞綴教學〉。《人文論壇》,2012年12月18日出版:頁161。
    方麗娜,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3年第37卷第2期:頁1-16。
    方傳餘,2007,〈“同志”一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1期:頁28-33。
    司陽,2011,〈現代漢語中的詞綴問題〉。《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頁192-194。
    朱荗漢,1983,〈名詞前綴“阿”和“老”的形成和發展〉。《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頁88-94。
    朱曉文,2005,〈稱謂語的多角度研究〉。《修辭學習》,2005年第4期(總130期):頁72-74。
    伊興榮,2005,〈淺談“同志”一詞的詞義演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頁152。
    安國峰,2009,〈普通話單音節親屬稱謂的用法〉。《漢語學報》,2009年第3期(總27期):頁82-84。
    仲方方,2010,〈古今夫妻稱謂探微〉。《科技信息》, 2010年第16期:頁148-151。
    宋宣,1996,〈現代漢語稱謂詞初探〉。《金築大學學報》(綜合版),1996年第2期(總22期):頁60-64。
    肖蘇,2010,〈現代漢語的稱謂語〉。《江西師範大學-理論研究》,2010年3月刊:頁68-69。
    李行健、王鐵昆,1996,〈兩岸詞彙比較研究管見〉。《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頁24-31。
    李明潔,1997,〈現代漢語稱謂系統的分類標準與功能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94-96。
    李永斌,2012,〈Vocative=稱謂語?〉。《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4期(總170 期)。
    沈雯君,2011,〈流行語“哥”的自稱功能探析〉。《安徽文學》,2011年第4期:頁238-247。
    金敏求‧劉明鋼,2009,〈毛澤東“主席”稱謂的由來與演變〉。《名人傳記》,2009年第10期:頁54-56。
    竺家寧講‧葉麗雪整理,2009,〈漢語新詞知多少?型男與正妹--談漢語新詞與兩岸詞彙問題〉。 《華文世界》,2009年6月第103期:頁83-88。
    竺家寧,1995,〈兩岸語文問題比較研究〉計劃簡介。《語文建設》,1995年11期:頁40-41。
    ,2011,〈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從經典著作《語言與人生》看歷史上的方言和共同語〉。《國家文官學院》,2011年10月16日,T&D飛訊第129期:頁1-22。
    周健,2001,〈漢語稱謂教學探討〉。《語言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頁31-37。
    周其煥,2005,〈略論海峽兩岸科技術語的對照和統一〉。《中國民航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23卷第1期:頁61-64。
    洪越碧、周曉康譯,1989,〈從“太太”“小姐”“夫人”看婦女地位的改變〉。《語文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31期):頁38-42。
    高更生,1994,〈從「字」到「詞素」、「語素」漢語語法術語的嬗變〉。《中國語文通訊》,1994年3月29期:頁26-31。
    高瑞,2011,〈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的文化問題淺談〉。《安徽文學》,2011年第12期:頁230。
    唐穎、曲晶,2008,〈“同志”稱謂的源流及其演變原因〉。《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短文》,2008年第3期:頁270-272。
    陳文博,2007,〈寓漢字文化於語詞彙教學〉。《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月第28卷第2期:124-127。
    郭繼懋,1995,〈常用面稱及其特點〉。《中國語文》,1995年第2期(總245期):頁90。
    湯志祥,1989,〈中華傳統文化對漢語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頁98-104。
    湯志祥,2003,〈新詞語:仿擬類推和詞綴化 — 當代漢語詞彙變化的特點和能產性探討〉。《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頁223-240。
    崔希亮,1996,〈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2期:頁34-47。
    曹保順,2003,〈“先生”的變化〉。《秘書》, 2003年12月:頁40。張振興,1997,〈重讀「中國語言地圖集」〉。《方言》,1997年11月24日第4期:頁241-248。
    曹煒,2005,〈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7卷第2期:頁62-69。
    張新紅、劉鋒,2004,〈詞綴“老”的結構及其語義色彩〉。《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2月第4期:頁66-67。
    張順桐,2012,〈對外漢語口語課詞彙教學探〉。《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12年第5期(總29期):頁64-67。
    黃艷美,1997,〈現代漢民族社交稱謂與文化〉。《邵陽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頁71-74。
    萬琴,2011,〈類詞綴與詞綴的共性特點分析〉。《溫州職業術學院學報》,2011年12月第11卷第4期:頁78-80。
    靳瑾,2013,〈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文化導入問題探究〉。《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教法研究》:頁66-67。
    楊艷麗,2004,〈海峽兩岸詞語比較〉。《語言文字》,2004年7月第24 卷第3期:頁61-64。
    楊同用、劉惠瑤,2005,〈“大/小”+職銜性稱謂〉組合情況分析〉。《語言文字應用(Applied
    Linguistics)》,2005年8月第3期:頁83-87。
    楊彥寶、牛慧芳,2012,〈論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系統性〉。《長江師範學院學報》(學科教學 研究),2012年6月第28卷第6期:頁83-85。
    齊銀山,2009,〈背稱語的使用問題及分類探析〉。《安徽文學》,2009年第12期:頁278-279。
    趙英鈴、宋志平,1996,〈稱謂詞的詞義探討〉。《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9、10期:頁71-73。
    劉俊,1988,〈愛人、對象、朋友——詞義轉移漫談〉。《青島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 頁23。
    蔣有經,2006,〈海峽兩岸漢語詞彙的差異及其原因〉。《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第9卷第3期:頁31-37。
    薛才德,1990,〈“師傅”“同志”稱謂使用現狀調查及其社會原因探討〉。《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頁1-8。
    謝槿,2009,〈臺灣地區國語詞彙與大陸詞彙的特色差異〉。《語言學研究》,2009年第5期:頁108-111。
    譚瑾、彭建武,2010,〈現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及轉喻研究〉。《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4卷第11期:頁94-102。
    譚四華,2011,〈準詞綴與它的派生詞〉。《人文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頁126-127。
    蘇金智,1995,〈海峽兩岸同形異義詞研究〉。《中國語文》,1995年第2期(總245期):頁109。
    叢麗、李琳琳,2008,〈英漢親屬稱謂形式中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研究〉。《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10卷第3期:頁47-49。

    四、學位論文
    金慧蘭,2007,《現代漢語新詞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7月。
    胡士雲,2001,《漢語親屬稱謂研究》。暨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  2001年5月。
    韋丁榛,2012,《試論漢語親屬稱謂的文化意義及內涵》。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陳慧,2005,《“先生”稱謂研究》。武漢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曹嘉珍,2013,《社會語言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以「稱謂語」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1月。
    魯本芹,2008,《小姐-稱謂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劉薇,2006,《試論漢語稱謂語的文化內涵》。雲南省:雲南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化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25日。
    魏瀅,201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稱謂語研究-The Address Forms Study of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遼寧省:遼寧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五、網路資料
    人民網,2013,〈“毛主席”稱謂從這裡叫起〉。2014年8月23日,參考網頁:人民網
    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3/1227/c372923-23955880.html
    中華文化總會,2012,〈中華語文知識庫〉。2014年9月19日,參考網頁:
    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5%A4%A7%E5%89%8C%E5%89%8C/85271/181922
    王偉瀛,2014,〈“愛人”稱謂的流變〉,《老年時報》。2014年8月9日,參考網頁:教育資源網-http://www.chinesejy.com/yuwen/258/294/20060909104813.html
    李錦松-臺灣台中地方法院觀護人,2015,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觀護協會,〈論大陸地區少年法制-兼論兩岸少年法制之比較〉。2015年6月28,參考網頁:http://www.pbaroc.org.tw/link6.asp?p=1-5-1
    豆瓣,2013,《豆瓣小組》網路交流平台,2013年4月13日,參考網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203775/
    夜玥論壇,2015,《夜玥論壇》網路交流平台,2015年2月11日,參考網頁:http://ds-hk.net/thread-292131-1-1.html
    柯佳婷,2014,〈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年8月9日,參考網頁: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537&keyword=%A4s%ADM
    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5,《華語八千詞》。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
    陳懷萱,2009,〈華語學習者的社會語用功能研究〉,《僑教雙週刊》,2009年6月1日,第585期,參考網頁:http://edu.ocac.gov.tw/biweekly/585/c2.htm
    萊城區人口和計畫生育局,2012,〈近親定義?為什麽近親不宜結婚?〉。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自萊城區人口和計畫生育局網頁: http://lcqjsj.com/Shownews.asp?id=151
    張莉萍,2007,《華語八千詞說明》。2013年4月29日,參考網頁:國家對外漢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http://www.sc-top.org.tw/chinese/download.php
    維基百科網站,2015,〈中國傳統地理大區〉。2015年6月2日,參考網頁: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b/Regions_of_China_Names_Chinese_Simp.sv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100161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61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901.pdf4297KbAdobe PDF221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