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2009 |
本校學生心理健康篩檢量表之編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2009 |
北1區大專校院學生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工作計畫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8-01 |
台灣大學生個人競爭力之相關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8-01 |
以內隱聯想測驗探索負向母親情結與精神官能症狀關係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7-10 |
阿滋海默症患者家庭動力之研究﹍以一個早發性阿滋海默症患者家庭為例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7-10 |
大學生約會伴侶行為對愛情依附的影響:在伴侶諮商上的啟發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2007 |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競爭力自我效能感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2007 |
孕婦電話戒煙諮商架構研究—以台灣戒煙專線服務中心為例 |
鄧文章;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6-05 |
父母如何合作?-國中生父母共親職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6-05 |
父母如何合作?-國中生父母共親職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5-12 |
北區大學輔導諮商中心的人力與服務現況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5-12 |
北區大學輔導諮商中心的人力與服務現況 |
修慧蘭 |
|
[教育學系] 研究報告 |
2005 |
多元智能專家諮詢系統 |
陳婉真;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11 |
親子關係:自我界限量表編製與模式初探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11 |
親子關係:自我界限量表編製與模式初探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9 |
親子關係的測量與影響:父母衝突、衝突後父母事後解釋與兒童身心適應之關係 |
修慧蘭; 許惠雯; 林品秀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9 |
親子關係的測量與影響:父母衝突、衝突後父母事後解釋與兒童身心適應之關係 |
修慧蘭; 許惠雯; 林品秀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8 |
大學生親子界限量表之編製與其信效度之探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8 |
公部門的諮商與輔導工作模式之探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8 |
大學生親子界限量表之編製與其信效度之探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8 |
公部門的諮商與輔導工作模式之探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4-06 |
大學生的親子界限:親子關係──自我界限量表編製與模式初探 |
孫頌賢;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5 |
大學生約會行為模式之驗證 |
修慧蘭;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5 |
大學生約會行為模式之驗證 |
修慧蘭;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1 |
原生家庭暴力行為與親子界限之關係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1 |
兒童目睹父母衝突及其因應策略與身心調適之關係 |
修慧蘭; 許惠雯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1 |
兒童目睹父母衝突及其因應策略與身心調適之關係 |
修慧蘭; 許惠雯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4-01 |
原生家庭暴力行為與親子界限之關係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3-11 |
家庭暴力與親子界限之關係:以大學生為對象 |
修慧蘭;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3-11 |
大學生父子嚴重暴力與約會暴力行為之關係:尋找約會關係中的危機與轉機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3-11 |
大學生父子嚴重暴力與約會暴力行為之關係:尋找約會關係中的危機與轉機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3-11 |
家庭暴力與親子界限之關係:以大學生為對象 |
修慧蘭;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05 |
大學生分手歷程與適應之研究 |
修慧蘭;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05 |
大學生分手歷程與適應之研究 |
修慧蘭;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11 |
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系統測量之研究—以家庭系統分化為例 |
孫頌賢;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1-11 |
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系統測量之研究—以家庭系統分化為例 |
孫頌賢;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好聚好散」為何那麼難-分手歷程中的衝突行為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0 |
「好聚好散」為何那麼難-分手歷程中的衝突行為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9 |
影響義務輔導人員對外遇行為同意度的信念之探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9 |
影響義務輔導人員對外遇行為同意度的信念之探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8 |
簡式通用性向測驗修訂之研究 |
林邦傑; 黃國彥;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7-05 |
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之輔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 |
簡式通用性向測驗修訂之研究 |
林邦傑; 黃國彥;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1997 |
大學生生涯發展量表之編製((III) |
林邦傑;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 |
簡式通用性向測驗修訂之研究 |
林邦傑; 黃國彥;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 |
簡式通用性向測驗修訂之研究 |
林邦傑; 黃國彥;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 |
簡式通用性向測驗修訂之研究 |
林邦傑; 黃國彥;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7 |
簡式通用性向測驗修訂之研究 |
林邦傑; 黃國彥;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6-12 |
醫療與非醫療機構助人者對夢的態度及進行夢的工作之比較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6-12 |
醫療與非醫療機構助人者對夢的態度及進行夢的工作之比較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6 |
外遇之現況分析、心理歷程與輔導策略 |
修慧蘭; 陳嘉鳳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6 |
外遇之現況分析、心理歷程與輔導策略 |
修慧蘭; 陳嘉鳳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5-09 |
通用性向測驗在台灣的修訂與改進之研究 |
修慧蘭; 林邦傑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5-09 |
通用性向測驗在台灣的修訂與改進之研究 |
修慧蘭; 林邦傑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5-09 |
通用性向測驗在台灣的修訂與改進之研究 |
修慧蘭; 林邦傑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1995-09 |
通用性向測驗在台灣的修訂與改進之研究 |
修慧蘭; 林邦傑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5-08 |
由成長團體歷程談班級輔導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4-03 |
團體活動過程之探討──以動態靜心為例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3-02 |
認知行為策略在犯罪青少年團體輔導的應用 |
鍾思嘉; 修慧蘭; 林青青; 張志彰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2-08 |
思考感受及行動的結合:TFA 模式簡介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1987 |
高級工業學校電機電子群學生性向調查及輔導選科研究 |
黃國彥; 陳彰儀;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1 |
大學生在親子互動情境中的情緒調節歷程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11-12 |
何謂糾結/ 疏離關係----本土大學生親子界限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11-09 |
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大學生為例 |
李靜如; 林邦傑; 修慧蘭; Li, Ching-Ju; Lin, Pang-Chieh; Hsiu, Hui-Lan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6-03 |
輔導是什么?輔導工作如何進行?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3-12 |
失落之探討:以青少年期父母親過世的成人為例 |
黃淑清; 修慧蘭; Huang, Shu-Ching; Hsiu, Hui-Lain |
 |
[心理學系] 會議論文 |
2002-11 |
親子次系統的親密與侵犯 |
修慧蘭;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1998 |
諮商員之婚姻信念,角色期望,交換取向對外遇事件之判斷及諮商歷程之影響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校務發展計畫 |
2001 |
如何推動本校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1 |
大學生約會暴力行為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校務發展計畫 |
2006 |
國立政治大學專任院輔導老師工作內涵需求與評估之研究 |
修慧蘭; 陳嘉鳳 |
 |
[心理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5 |
共親職、親子關係與國中青少年適應之關係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09 |
自我分化測量方式之研究---負向父親/母親字詞聯想測驗之發展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0 |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諮商與輔導:性別、家庭、學校與社區 (I) |
修慧蘭; 陳嘉鳳; 劉吉軒 |
 |
[心理學系] 國科會研究計畫 |
2011 |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諮商與輔導:性別、家庭、學校與社區 (II) |
修慧蘭; 陳嘉鳳; 劉吉軒 |
 |
[心理學系] 學位論文 |
1985 |
臺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08 |
大學生個人競爭力及自我效能感之硏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0 |
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
葉玉珠; 高源令; 修慧蘭; 陳世芬; 曾慧敏; 王珮玲 |
 |
[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2002 |
如何推動本校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研究報告 |
2006 |
國立政治大學專任院輔導老師工作內涵需求與評估研究 |
修慧蘭; 陳嘉鳳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11-09 |
手機讓人變焦慮?!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12-03 |
還生氣一個公道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
2011-07 |
大學校園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地圖 |
修慧蘭; 王昱純; 林筱婷; 高麗雯; 李清茵; 謝喬安 |
 |
[心理學系] 學位論文 |
1984 |
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 |
修慧蘭; XIU, HUI-LAN |
 |
[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
1992 |
個人特質、非語文行為與人際適應之關係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87-05 |
臺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 |
修慧蘭; 陳彰儀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87-05 |
臺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 |
修慧蘭; 陳彰儀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8-03 |
性侵害加害人否認行為之研究 |
王郁文;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2-03 |
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系統測量之研究──以家庭系統分化為例 |
孫頌賢;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89-08 |
美國優異大學學系配置的集群分析 |
林邦傑;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3-09 |
認知行為策略在犯罪少年團體輔導的應用 |
鍾思嘉; 修慧蘭; 林青青; 張志彰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3-09 |
大學生約會暴力行為之測量與調查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5-06 |
親子肢體暴力與大學生約會暴力行為之關係──尋找代間傳遞中的危機與轉機 |
孫頌賢;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2-09 |
家族治療理論的家庭系統觀 |
孫頌賢;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4-03 |
家庭親子界域與共依附特質之探討 |
邱慕美;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3-12 |
失落之探討:以青少年期父母親過世的成人為例 |
黃淑清;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2-12 |
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 |
修慧蘭; 孫頌賢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2007-03 |
成人依附的測量:成人世界中不同依附對象的測量差異與關連 |
孫頌賢;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1-08 |
由單性學校轉變為雙性學校對學生行為之影響 |
林邦傑;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期刊論文 |
1998-11 |
從家庭發展週期談學生行為問題 |
修慧蘭 |
 |
[心理學系] 校務發展計畫 |
2010-01-31 |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心理健康篩檢量表之編制 |
修慧蘭; 林筱婷; 馬承逸; 黃禎慧; 藍宇姮 |
  |
[心理學系] 校務發展計畫 |
2008-07 |
大學生個人競爭力及自我效能感之研究 |
修慧蘭; 吳東勝; 吳惠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