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8291/149328 (79%)
Visitors : 77824908      Online Users : 168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Category

    Loading community tree, please wait....

    Author

    Loading author tree, please wait.....

    Year

    Loading year class tree, please wait....

    Results 201-225 of 330.

    previous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next    View [10|25|50] records per page
    [ Search items with full text(s)| Search all items]     Sort results by Order

    201試論奠基歌仔戲活戲養分的「真本歌仔」《山伯英台》

    蔡欣欣; Tsai, Hsin-Hsin2013-09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Periodical Articles
    民俗曲藝, 181, 97-166
    for more information. 200 蔡欣欣 「華臺園」雖沒標明演出劇目,但強調比《三伯英臺》勝過數百倍。 因此「正本歌仔戲」是否即等同「真本歌仔戲」?若從音來 分析,「真本」〔tsun33 pun31〕與「正本」〔tsaunn33 pun31〕的「真」 與「正」字「聲母

    202由《台灣風物》看戰後台灣研究

    田迦友; Tien, Chia-Yu2022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Theses
    45-53。 陳漢光,〈從地名看台胞的鄉思及其祖籍〉,《台灣風物》21: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9),頁43-44。 李茂祥,〈音羅馬字拼音學習法〉,《台灣風物》21: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1.9),頁44-54。 黃典權,〈鄭氏史料初編讀後記〉,《台灣風物》22:3(台北:台灣

    203非商業廣播節目走向分析─以宗教社區電台為例

    黃葳威; Huang, Wei-wei Vivian1998-06
    [Department of Radio & Television & Graduate Program] Proceedings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的原因,在於短時間節目也有增長。生活化國節目雖然增加,但生活化國節目播出時數則逐漸降低;宗教化節目與宗教化英節目播出時數也不斷成長。這反映佳音電台逐漸在調整其宗教化取向節目時數的比例,除原有生活取向外,其宗教化取向的內容逐漸明顯。 How to make full use

    204神明、祖先、恩人—臺北盆地的祖佛信仰

    辜神徹; Ku, Shen-Che2018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Theses
    純武,2003,〈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仰〉,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范清靖主編,2005,《晉江宗教文化概覽》,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凌文斌主編,2007,《安溪寺廟大觀》,福州:海風出版社。 洪惟仁,2009,〈台北地區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台灣文研究》3

    205歌聲若響:許石的文化認同與形象建立 (1946-2022)

    黃阡瑩; Haung, qian-yingh2022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元 充滿驚喜 府城行春濃濃古意 雲林劍湖山世界魔術表演 嘉義童年度假村沙灘飆車〉,《民生報》,2003年01月28日,CR2版。 〈徒具歌詞.實係東西洋歌 歌曲江河日下!〉,《民生報》,1980年10月18日,10版。 〈旅日華僑聲樂家 吳晉淮應邀返國 日內將在市演唱〉,《聯合報

    206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

    周謝宏2014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2009年。 胡萬川、黃晴文編:《清水鎮故事集(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胡萬川主編:《龜山鄉故事(二)》,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207廣東與臺灣饒平客家話兩字組變調分析與比較

    蕭宇超; Hsiao, E. Yu-Chau2013.09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eriodical Articles
    漢學研究通訊, 31(3), 293-328
    間。此類制約 限制派生詞的形式不可與詞基相同。 Horwiod ( 2000 ) 、 Wee (2002 ) 等學 者則將「反信實」的觀念延伸至方言的連讀變調,不過就漢方言而 言,本調與變調之間未必有構詞性關連,誠如蔡素娟與麥傑 (Tsay & Myers 1996: 398

    208族群廣播電台之經營策略分析:以苗栗大漢之音廣播電台為例

    吳翠松; Wu, Tsui-Sung; 吳季昕; Wu, Chi-Shin; 劉書瑀; Liou, Shu-Yu2009-12
    [Asian Broadcasting & New Media Research] Journal Articles
    廣播與電視, 31, 81-112
    電台」為前提,在達到新聞局對客電台要求的60%以上客節目之餘,仍能兼顧縣內、原住民、外籍等族群收聽權益。節目編排主要採「區段策略」,配合收聽眾的生活習性,提供白天客、晚上流行節目,不隨意變動節目時段和主持人,養成「聽眾收聽習慣」,另外利用整點新聞以「控制聽眾流動」;在經營策略部分,主要採差

    209東亞海域的長期結構―論漢籍文獻中的小琉球雞籠山

    翁佳音2022-07
    [2022臺灣如何接軌世界:漠北與南海學術研討會] Conference papers
    臺灣如何接軌世界:漠北與南海學術研討會, 會議資料pp.147-158, 主辦單位:台灣歷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會議日期:2022.07.16
    灣本島沿岸的地名之產生, 與東亞‧東亞的千年海上貿易有關。尤其是善於遠距離航行的系族群, 他們在航海歷程中,會對航路重要標示的島嶼山勢進行令人易記的命名。 漢籍史書上的「琉球」,琉球後來還分大、小琉球,我們臺灣屏東外海也有 個小琉球。為何地名叫「琉球」,這些琉球之間有無關係,到今天

    210客家創作歌曲的產製與宣傳之初探

    吳翠松; 吳岱穎2012-12
    [Asian Broadcasting & New Media Research] Journal Articles
    廣播與電視, 35, 57-93, Journal of Radio & Television Stud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ǸቶኞᆶႝຎǸ ಃΟΜϖය ҇101ԃ12Д 壹、前言 客家族群音樂,傳統上一直是流行樂壇中的弱勢族群,不僅收聽眾少,且能見 度亦低。光以近年來樂壇銷售排行榜來而看,台灣流行音樂市場除少數唱片 銷售成績不錯外,大半仍是以國唱片為主力

    211臺灣地區民眾觀看四家無線電視臺轉臺行為分析

    黃葳威2002-07
    [Department of Radio & Television & Graduate Program] Periodical Articles
    廣播與電視,19,1-39
    萬元、四萬元至未滿五萬 元、五萬元至未滿七萬元、七萬元至未滿十萬元、十萬元以上)、宗教信仰(天主 教或基督教、佛教、道教、其他宗教或信仰)、家中主要使用言(國 、客或混合其他言、國混合、其他言)、看電視的頻率(每天 看、一星期看五六天、一星期看三四天、一星期看一二天)、有

    212集體行動在中國社群媒體的形成機制研究——從價值累加理論分析微博「張繼科景甜」事件

    錢若妍; Qian, Ruo-Yan2024
    [Master`s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Theses
    培育>。《湖北社會科學》,11:175-182。 楊劍利(2013)。 <國家目前境中的婦女解放——從歷史到歷史書寫>。《近代史研究》, 03:110-124。 楊麗娟 (2011) 。《臺灣故事文本詞類詞頻研究:以「桃園縣民間文學集」故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與言文化研究

    213廖瓊枝藝師編創之歌仔戲劇本研究

    郭芳妤; Kuo, Fang-Yu2025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160期,2008年6月,頁5-74。 周定邦:〈Ùi《臺灣唸歌集》探討呂柳仙ê唸歌灌音作品〉,《台研究》第14卷第1期,2022年3月,頁4-53。 林茂賢:〈內台歌仔戲的表演型態及其特色〉,《臺灣戲專學刊》第11期,2005年7月,頁463-485。 林香薇:〈歌仔冊的詞彙考察:共時

    214飲食詞語中的數字、顏色與文化研究

    林宜棻; Lin, Yi-Fen2025
    [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eaching] Theses
    為第二言學習者之含數詞成使用與偏誤及教學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華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2020年。 朱恕平:《漢德顏色詞文化義對比研究──以黑、白與紅為例》,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德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呂淑禎:《顏色詞「黑/烏」與「白」在台灣華、台灣客以及台灣

    215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泰雅族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楊煜凡; Yang, Yu-Fan2024
    [E-learning Master Program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Theses
    ,原住民族及學習族的方式不僅僅是原住 民重要的議題,更是現在教育政策的重要課題。 研究者從小在部落長大,為太魯閣族族人,在大學畢業後,任教於桃園市復 興區的國小,觀察到本校學生皆為泰雅族,學生在平常交談上,除了國以外, 還會使用泰雅族,但卻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因此希望透過

    216台灣職前華語教師於各式社會情境下的翹舌音發音表現及策略

    王韋晴; Wang, Wei-Ching2024
    [Doctor`s / Master`s Progra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ses
    話對象對自己的發音做出調整。本研究從社會言學的角度出發,觀察11位在台灣就讀華文教學碩士學位的職前華教師,其年齡層在24歲至30歲之間,為台灣華第二代的傳承對象,且方言背景僅為。研究實驗依上述的三個情境分為三部分,蒐集到的音材料由研究者及一名專家進行聽辨,若遇聽辨結果不一致之處將利用

    217華語3D分類詞之認知基礎與教學應用——以「間、棟、座、所、家、幢」為例

    黃兆薇; Huang, Zhao-Wei2023
    [Doctor`s / Master`s Progra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ses
    ),122-136。 邱湘雲(2007)。和客家話的「量詞」-與國比較。玄奘人文學報,(7),175-206。https://doi.org/10.29956/HCHJ.200707.0007 姚雙雲、樊中元(2002)。漢空間義量詞考察。湖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1(6

    218Functional aspiration in Taiwanese

    Ong, Hing; 王珩2025-07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Articles
    台灣語言學期刊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3(2), 51-81
    ;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Southern Min 派生構詞; 輔音變化; 論元配價; 螺旋式教學; 上古漢構擬; The aspirated voiceless initials (ph-, th-, kh-, and tsh

    219台北縣私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吳廉章2007
    [Master of Education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eses
    芸(2006),屏東縣學童教學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明杉 (1998)。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

    220原住民族語振興運動--環繞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的分析

    陳誼誠2004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Theses
    書》台北:政治大學原住民族教文推展中心。 教育部 1990《教育部公報》台北:教育部,187期。 1999《教育部公報》台北:教育部,296期。 2001 「國民中小學鄉土言(、客家)教師能力認證作業要點」。 2000《教育部公報》台北:教育部,311期。 四、網站 台東縣卑鄉公所網站

    221男同志的意象─台灣在地性的視野

    力宏勳2013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Theses
    ?個人意見:吳育昇X女人有問嗎?(2012年10月31日)。東森新聞雲。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31/121667.htm#ixzz2jBXEwhRH (3)討契兄(無日期)。教育部台灣常用詞辭典。2013年11月12日

    222群經音辨研究

    游子宜; YOU, ZI-YI1992; 1991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流》,省新聞處編印,投。 1978 〈論上古音中帶L的複聲母〉,聯經出版社,台北。 1981 〈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言研究所集刊》,52;4 PP619~ 650,台北。 1984 〈從白話音論上古四聲別義的現象〉,商務印書館,《文史論文集》, PP

    223探求近年台灣電影中的階級議題再現:以《廢物》、《愛琳娜》、《行動代號:孫中山》為例

    黃韵庭; Huang, Yun Ting2016
    [Department of Radio & Television & Graduate Program] Theses
    (2013)。〈由「熱」觀「新台灣電影」—以海角七號和雞排英雄為例〉,黃仁(編),《新台灣電影》,頁44-51。台北市:台灣商務。 李道明(2012)。〈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及電視對臺灣原住民的呈現〉,《原住民族文獻》,4: 3-14。 李道明(2014)。〈激流般起伏的紀錄片運動〉,吳介民、顧爾

    224對話體的孔子傳說研究

    高若凡; Gao, Ruo-Fan2018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新疆》,臺北:遠流,1989。 陳慶浩、王秋桂:《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廣西》,臺北:遠流,1989。 《()孔子小兒答歌》,新竹:竹林,1959。 《孔子項橐論歌》,嘉義:捷發漢書,1936。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佛‧道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199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

    225活出語言來: 語言人類學導論(專書翻譯)

    劉子愷; Liu, Tzu-kai2020-02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Books & Chapters in Books
    群學出版, Laura M. Ahearn著, 劉子愷, 吳碩禹, 蕭季樺譯
    臺灣沒有奴隸制度或科學種族主義等歷史遺緒,但就在不久之前,有些臺灣人認為「說河洛」是一種「沒有受過教育」的符 5. 號。……由於臺灣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這種對於河洛)的負面態度正在改變……這本中文翻譯書的出版,對於深入瞭 解臺灣和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的複雜變化,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點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