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41062      Online Users : 6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120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203


    Title: 華文學校發展研究: 印尼八華學校的過去、現在、未來
    chinese school development research: the past、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pahoa school in indonesia
    Authors: 黃秋綉
    Contributors: 鄭同僚
    黃秋綉
    Keywords: 印尼
    八華三語學校
    學校發展
    印尼華文教育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9-02 01:10:2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探討八華學校從創校至今的八華三語學校的發展,將其分爲:(1)荷屬東印度殖民時期、(2)日本殖民時期、(3)舊秩序、(4)新秩序、以及(5)改革秩序五個部分,來探討八華學校在該時期面對的問題、產生問題或導致問題發生的因素、以及學校所做出的因應、解決或措施。探討内容包括學校的現況、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問題解決、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面對挑戰的措施/解決問題方法。透過對學校發展的了解,研究者也整理出對八華三語學校的優勢以及可能阻礙學校發展的因素,而這些因素能為其他學校或教育單位帶來什麽樣的啓發或可參考的地方。
    研究者發現,在發展過程中學校面臨最多的問題是:師資、法規、以及資金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解決中,在創校初期基本上都是創辦團體(中華會館)自己解決,直到後來學校有了畢業校友,問題的解決包括師資上的空缺,一部分也是校友來填補。直到現在的八華三語學校,也是校友共同努力復辦及經營。
    研究中也發現八華三語學校自從復校以來發展迅速,原因包括:(一)校友的支持與積極參與,(二)學校對師資的重視與要求,包括為未來發展作準備而培育更多優秀師資,(三)三語學校的優勢,這樣的教學很符合印尼現在對教育的要求,(四)學校考量到印尼的多元文化環境,因此在課程與教學上也符合這個條件,此外,學校也應用了在地化的教材,(五)學校擁有與其它三語學校同等級的教育品質,但在學費上則是低於其他三語或雙語學校,(六)現階段的印尼政府對華人保持著開放的態度與政策,(七)解嚴後的華人社會積極推動華文教育,學習華文的需求也頗高,(八)而在這樣的環境下,顯然地,印尼華文教育還沒做好迎接這一頗需求的準備,這時華文國家(臺灣、中國)的幫助與支持非常的重要,而這些國家也給予很多的幫助。其中這一些原因也不僅僅影響八華三語學校的發展,也影響到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此外,其他學校或與印尼華文教學有關的單位也可以從八華三語學校的優勢中得到一些啓發或在參考,如:在地化的教學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處理事情的效率以及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所作的準備、對人力資源的重視與態度、以及學校理念對學校成員的凝聚力。
    Reference: 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書局
    王明惠(2012)。《中國僑務工作先驅張弼士》。《僑務工作研究》, 2012(3)。北京: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王煥芝(2011)。《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政策的演變及未來趨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1(4)。福建師範大學。
    孔聖廟中華學校(2009)。《孔聖廟中華學校校史》。取自 http://chunghwa.halfmind.com/history.htm
    余春樹(2012)。《柬埔寨—邁進和平發展新時代》。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李玉年(2007)。《泰國華文學校的世紀滄桑》。東南文化 ,2007(1),p.71-75
    周勝皋(1969)。《海外華文學校教育》。臺北:僑務委員會
    林佩璇(2000)。載於中正大學(主編),《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麗文文化。
    林志忠(2008)。《近百年來柬埔寨華校教育發展之探討》。台灣東南亞學刊,5 (2)。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林水檺(2004)。《堅持與成長:馬來西亞華教發展之路》。台灣與四 鄰工作坊座談會。臺中:東海大學。
    侯 瑜(2006)。《柬埔寨華文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北京。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取自http://qwgzyj.gqb.gov.cn/hwjy/131/699.shtml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10)。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 法:步驟化學指南》 第二版。台北市:學富文化
    殷民(2004)。《東南亞華校發展模式的新思考》。僑務工作研究編輯 部。北京市: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馬秀卿(2011)《廣肇校友會成立五十五週年紀念誌慶》,參考自---廣肇會館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刊。取自:廣肇學校網頁中文版http://www.kwongsiew.com/Chinese/school/school.html
    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2009年3月)。《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 冊-第六版2009年3月》。校友聯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董總)、馬來 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聯合整理。 取自http://chsal.net/bbs/viewthread.php?tid=79&extra=page%3D1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調查研究及資訊組(2009),《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簡況》,調查研究及資訊組 整理。取自http://web.jiaozong.org.my/
    柬埔寨潮州會館(2013)。《公立端華學校歷史變遷概況》。2013年4月23日。取自http://khmerteochew.com/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layout=it em&id=64&Itemid=19&lang=zh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書局
    陳劍虹(2004)。《檳榔嶼孔聖廟中華中小學慶祝創校百週年紀念特刊》取自http://www.confuciusglobal.com/2010-11-23-03-53- 20/2010-11-23-04-14-54/242-2010-11-02-08-49-55.html
    陳娜 (2011)。《中印尼華文教育本科合作辦學模式研究》,暨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系。暨南:暨南大學
    陳舜芬(2000)。《拉薩克報告書》。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詞書資訊網 ,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435/
    陳舜芬(2000)。 《拉曼達報告書》。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詞書資訊網 ,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811/
    陳聰富 等著(2009)。《學校發展性督導》。中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的另類思考》。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曹淑瑤(2013)。《1950年代馬來亞的華校學生運動之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符翠蘭(2007)。《 泰國的華語文教育過去、現況與未來》。泰國拉差蒙坤大學中文傳播系。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
    梁英明(2013)。《從中華學堂到三語學校 —論印度尼西亞現代華文學校的發展與演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3年6月(2)。北京: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畢恆達(2002)。《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27-45)。台北:巨流。
    泰國廣肇會館(2011)。《泰國廣肇會館馬燦利理事長及夫人林偉琪再次到廣東暨南 大學華文學院訪問》。泰國廣肇會館---會館新聞。取自http://www.kwongsiewthai.com/index.php? langtype=tw&pageid=tw_3&ad d=view&id=19
    黃賢強(1998)。《梁碧如---二十世紀初期檳城華人社會的領袖》,馬 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12)。
    黃皇宗(1992)。《港臺文化與海外華文教育》。1992(4)。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
    黄昆章(2007)。《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 》。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董鵬程(2006)。《印尼華文教育的省思》。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編著)《印尼華文教育與教學》,桃園縣: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葉至誠、葉立誠著(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p.138-156。
    福建僑報(2012)。《馬來西亞第一所以華語取代方言教學的學校---孔聖廟中華學校》。2012年2月17日。取自http://www.cnepaper.com/fjqb/resfile/2012-02-17/04/04.pdf
    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2014)。《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海外華文教育,2014(4)。廈門: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駱淑慧、林彩雲(200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
    《大馬的華文教學》。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秘書處。
    謝培屏(2006)。《戰後暹羅對華人的移民政策(1945-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2006(13)
    外文文獻
    Hasbullah(1996),Sejarah Pendidikan di Indonesia , Jakarta : Raja Grafindo Persada, p.40.
    Jusuf, Iskandar (2008)。《Dari Tiong Hoa Hwe Koan 1900 sampai Sekolah Terpadu Pahoa 2008》。Jakarta: Sekolah Terpadu Pahoa
    Nio, jio lan (1940).《Riwajat 40 Taon Dari Tiong Hoa Hwe Koan- Batavia》。Batavia: Tiong Hoa Hwe Koan
    Ong, hok ham(2005)。《riwayat tionghoa peranakan di jawa》, jakarta: komunitas Bambu.
    Rifai, Muhammad(2011)。《Sejarah Pendidikan Nasional》。Jogjakarta: Ar-Ruzz Media
    Sekolah Terpadu Pahoa(2011)。《Buku peringatan 110 Tahun THHK- Pa Hoa》。Naga, Dali S.(主編)、Tjiong thiam Siong、Touw Tjoen Han、 Hans Kartikahadi。Jakarta: Sekolah Terpadu Pahoa
    Supriatna,Nana;Ruhimat,Mamat;Kosim( 2006)。《IPS Terpadu (Sosiologi, Geografi,Ekonomi, Sejarah)》。Grafindo Media suryadinata,Leo(2008)。《Ethnic Chinese in Contemporary Indonesia》。Singapore: Chinese Heritage Centre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9915202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202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25101.pdf889KbAdobe PDF222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