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9 (78%)
Visitors : 47676292      Online Users : 9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03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30


    Title: 我國大學預修制度之研究
    Authors: 黃文煌
    Huang, Wen-Huang
    Contributors: 湯志民
    黃文煌
    Huang, Wen-Huang
    Keywords: 大學預修
    預修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5:08:00 (UTC+8)
    Abstract: 我國高中教育以繼續實施普通教育、培養健全公民、促進生涯發展,奠定研究學術及學習專門知能之基礎為目的,同時也是大學教育的預備教育,為奠定個人發展及國家人才培育的重要階段。因此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在課程及制度上需有一定程度的關連,除課程銜接外,更重要者為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銜接。大學預修制度正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它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可以修讀大學課程,瞭解大學科系分類,熟悉大學生活和大學教法,增加學習動機、激發潛能等作用,再配合相關的生涯規劃,培養多元智能,選擇適當的大學入學方案,進入符合興趣志願的大學科系就讀,成為知識創新的人才。高中高職亦可以藉由辦理大學預修制度,與大學資源共享,充實選修課程、建立學校特色,進而吸引優秀國中學子就讀。大學學系也可藉此主動選才提早育才,發展學系特色。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調查我國大學預修制度辦理情形,建立大學預修制度完整的紀錄;瞭解我國
    大學學系、高中高職與學生在辦理或參加大學預修制度之目的與意見上的差異性;探討相關教育人員對大學預修制度的意見、滿意與期望,作為制度制訂與修正的參考;綜合研究結果,對我國大學預修制度提出相關建議,俾供相關單位、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研究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調查表以全國476 所公私立高中高職,以及目前已經辦理大學預修制度的大學55 校系為對象;(2)問卷調查以九十二學年度已參加大學預修制度之學生(不含專班)為對象;(3)訪談國內專家學者與教育行政主管人員,及我國辦理大學預修制度規模較大與歷史較久之高中高職校長或教務主任、承辦組長與參加學生。在資料分析上,以次數百分比統計、斯皮爾曼等級相關檢定、平均數比較進行調查統計分析。
    本研究綜合研究問題、研究結果與討論,將研究結論臚列如下:
    壹、我國大學預修制度辦理情形
    一、我國目前已經辦理大學預修制度的學校主要分佈在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大多數集中在兩個直轄市-臺北市和高雄市,公立學校多於私立學校,高職略多於高中。
    二、我國未來計畫辦理大學預修制度的學校主要分佈在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多數分佈在鄉鎮與縣轄市,公立學校多於私立學校,高中多於高職。
    三、地方教育主管機關的主導與協調,可以增進高中高職辦理大學預修制度的意願,也可以政策引導大學學系。
    四、我國大學預修制度修課人次集中在國立大學,修課科系集中在理工學系,修課課程主要為基礎課程、實驗與實習課程。
    五、我國高中高職在辦理大學預修制度限制學生修課學分數方面,公私立學校間並無差異,但高中高職間有所差異。
    六、我國高中高職、大學學系及學生在辦理與參加大學預修制度之目的上有所差異,且高中高職間有所差異。
    七、我國大學附屬中學及高中設立數理資優班辦理大學預修制度情形,仍有增加的空間。
    八、學生參加大學預修制度的消息獲知來源主要來自導師、行政人員及同學。選擇大學學系時主要是由課程導向,並不注重大學地點。
    九、學生參加大學預修制度後的升學情形主要以推薦與申請入學為主,且會以預修學系就讀為目標,但高職未如預期,顯示升學誘因對高職辦理大學預修制度有所幫助。
    貳、辦理與參加大學預修制度之意見
    一、高中高職、大學學系及學生對大學預修制度均採正面肯定、滿意的意見,值得繼續推廣。
    二、高中高職辦理大學預修制度在申請大學時最注重地點,但學生最注重的是課程符合需要。
    三、學生非常希望安排更多的選修課程時數,大學學系、高中高職對排課困難、教師負荷、行政負荷看法不同。
    四、大學預修制度的學生甄選流程應予簡化、適度放寬標準。
    五、大學接受預修課程修課人數名額與學分數應予調整。
    六、開班方式可增加專班型態,但夜間及假日上課仍須溝通協調。
    七、高中高職應修訂成績考察辦法,納入採計預修學分。
    八、對大學預修制度的滿意情形,以學生最高,大學學系次之,高中高職最低。未來計畫辦理學校高於目前已經辦理學校,私立學校高於公立學校,高中高於高職,專班學校高於一般學校,綜合大學高於技職院校,高中學生高於高職學生。
    九、我國大學預修制度辦理主要困難有制度未臻完善、學校地點不佳、未能善用相關規定與資源、學生程度關係、持續程度待加強等。
    綜觀本研究之結果,我國大學預修制度目前雖仍在辦理之中,但其實並非完整的制度,主要多為其他教育政策的環節之一,呈現多頭並進的情形,又受學生能力、學校地點等影響,無法全面推廣辦理。教育部也欠缺完整的配套措施,使得各校單打獨鬥,自行突破困難。即使辦成,參加的學生人數也少,無法引起重視。學生修完大學課程後,不一定具有升學優勢,若未進入原先預修大學,抵免學分亦有困難,在在使得大學預修制度推展緩慢,政策美意有所折扣。然而大學預修制度最重要的教育意義是提供學生適當的加速教育機會,使能發揮多元智能,發掘潛能,妥善規劃生涯發展,以及運用適宜的升學方式進入大學。研究者認為基於教育意義及功能,大學預修制度仍有辦理的必要。而且高中高職、大學學系及學生對大學預修制度均採正面肯定、滿意的意見,值得繼續推廣,不過能否吸引學生願意參加,甚至放大大學預修制度之教育功能,還需政策誘因引導及
    協助解決困難。因此綜合本研究之發現與訪談,提供若干建議以供我國大學預修制度實際辦理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整合法規、建立完整制度,政策引導大學辦理意願
    二、主動協調,強化大學與中學的交流,設置聯絡機制
    三、建立完整檔案,傳承經驗,適時舉辦講習或研討會
    四、修訂課程標準,增加選修與彈性課程時數,擴大辦理範圍
    五、提供適當經費與獎勵,配合計畫鼓勵學校舉辦
    貳、對各級學校與學生的建議
    一、各級教育領導者應具備決心,參酌經驗,選擇適當型態辦理
    二、由高中高職負責主要行政作業,適度放寬學生甄選標準
    三、大學學系應開放心態,主動爭取合作,提供升學和學分抵免誘因
    四、增加預修類科課程及名額,取消修課限制,加強學生輔導工作
    五、學生需衡量時間與能力修讀,掌握學習方法,強化自我管理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九十三學年度四技二專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委員會(民92)。九十三學年度技術院校四年制專科學校二年制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簡章。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81)。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84)。85 學年度推薦甄選大學高中試務溝通說明會會議資料。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86)。大學推薦甄選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88)。各國大學入學制度介紹—國家篇。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89)。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對高中的影響與衝擊。高中教育,12,14-16。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91)。你就是明日的大學之星。臺北市:作者。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民92a)。九十三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辦法。臺北市:作者。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民92b)。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九十三學年度起適用)。臺北市:作者。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民93)。九十四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辦法。臺北市:作者。
    大學法(民92)。
    大學甄選入學彙辦中心(民93)。九十四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簡章彙編。嘉義縣:作者。
    中央日報(民92)。高中課程綱要基層不認同,全教會籲停止公布/教授看高中綱要認有檢討必要。92 年12 月26 日,13 版。
    方鴻鳴(民87)。迢迢升學路-從不同角度看多元入學方案。教師天地,96,42-53。
    毛連塭(民90)。如何實施資優教育─培養多元智慧、主動學習的資優兒童。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主編(民83)。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俊權(民89)。從大學聯考到多元入學。臺灣教育,592,7-19。
    王家通和吳裕益(民73)。「全國十大明星高中八年來聯招錄取之變化情形」及「七十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全國各高中錄取分佈情形」。教育資料文摘,70,35-39。
    王淑玲和連廷嘉(民89)。從多元入學的生涯輔導談家長諮詢推展之困境與因應之道。輔導通訊,64,47-51。
    司徒達賢(民83)。大學聯考預修甄試方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2),29~40。
    任拓書(民90a)。延續聯考的公平形象。選才,82,1-2。
    任拓書(民90b)。如何面對多元新方案。選才,84,2。
    江文雄主編(民88)。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增訂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4)。第一期咨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吳武典(民77)。資賦優異學生提早入學縮短修業年限之探討。國教月刊,35(1/2),18~21。
    吳武典(民83)。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載於臺灣師大特教系與特殊教育學會編印: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1-17。
    吳武雄(民92)。建中校長眼中的高中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15,5-11。
    吳芝儀(民89)。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芝儀譯(民88)。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
    吳清山和林天祐(民90)。教育名詞:多元入學。教育資料與研究,40,51-52。
    吳清基(民84a)。對「高中入學方式改革之構想」一文之討論(一)。教育研究資訊,3(1),6-7。
    吳清基(民84b)。給技職教育一片美好的天空和尊嚴。教改通訊,6,24-25。
    吳靜吉(民70)。資賦優異青少年的加速教育。國教之友,466,6-8。
    李心瑩譯(Howard Gardner 著)(民89)。再建多元智慧:21 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臺北市:遠流。
    李平譯(Thomas Armstrong 著)(民86)。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臺北市:遠流。
    李坤崇(民91)。後期中等教育課程結構與內容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94,47-58。
    李重志(民89)。該多元的是教學,而不是入學!教育研究月刊,75,12-14。
    李隆盛(民89)。九年一貫生涯發展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中等教育, 51(3),44-51。
    李鍾元(民89)。簡介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24-31。
    周淑卿(民86)。多樣化的課程與教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1-13。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民82)。中等教育階層化之研究—高級中學升學率之實證分析與探討。國科會專案研究報告(NSC81-0301-H017-01-J1)。臺北市:作者。
    林幸台(民76)。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家永(民89)。多元智能的開發。臺灣教育,596,8-16。
    林進材(民89)。多元智慧的教學評量。國教之友,52(1),6-15。
    金樹人(民76)。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天馬書局。
    金樹人(民89)。找回人的本質,建立人生願景。輔導通訊,63,24-26。
    姚霞玲(民84)。推薦甄選入學面試類型與其評量方式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3),16-35。
    姚霞玲(民91)。剖析甄選入學制,選才,91,12-13。
    特殊教育法(民73)。
    秦夢群(民84)。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行跨科跨校選修課程成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123-139。
    秦夢群(民92)。大學多元入學政策之研究分析。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2003 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第269-279 頁)。臺北市:作者。
    馬信行(民91)。教育科學導論。臺北市:元照。
    高級中學法(民91)。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民93)。高雄市高級中等學校推薦優異學生預修大專校院課程實施要點。高雄市:作者。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中學(民92)。國立政治大學附屬中學學校網頁。92 年12月10 日取自http://www.chahs.nccu.edu.tw/a4_course.htm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中學(民93)。國立政大附中績優學生預修政大課程(AP)教育實驗計畫。臺北市:作者。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9)。教育大辭書(一)。臺北市:文景。
    康宗虎和劉世勳(民87)。高職績優生赴四技二專預修專業課程進路規劃報告。教育部委託。臺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臺北市:東華。
    張添州(民82):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市:五南。
    張新堂(民91)。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挑戰及因應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47,126-132。
    教育部(民83)。高級中學試辦學生赴大學提早選修數理基礎課程作業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84a)。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84b)。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經過。民國92 年12 月20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362001/i130
    1/course/current/process.htm?open
    教育部(民87)。四技二專試辦高職預修績優生推薦甄選入學方案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88)。資賦優異學生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及升學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89a)。技職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89b)。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實驗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91a)。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修正版)-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準備期第二年推動工作計畫。民國91 年12 月20 日,取自:
    http://www.edu.tw/vocation/importance/910619-3.htm。
    教育部(民91b)。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辦理社區合作專案實施要點。民國91 年12 月20 日,取自:http://www.edu.tw/vocation/importance/910619-3.htm。
    教育部(民91c)。九十二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說明會會議資料。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91d)。基礎科學教育改進計畫科技發展方案中程綱要計畫書(92,93)。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91e)。教育部92 年度基礎科學教育改進計畫申請須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92)。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草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民93)。各級學校名錄。民國93 年4 月20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
    曹亮吉(民83)。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建立。教育研究資訊,2(2),1-11。
    曹亮吉和周麗玉(民85)。課程改革。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曹學仁(民91)。高三下的學涯規劃。選才,89,16-17。
    莊安祺譯(Howard Gardner 著)(民87)。7種IQ。臺北市:時報文化。
    郭生玉(民82)。大學聯考對高中教育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1(2),1-15。
    郭俊賢和陳淑惠譯(David Lazear 著)(民89)。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臺北市:遠流。
    郭俊賢和陳淑惠譯(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 著)(民8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增訂版)。臺北市:遠流。
    郭靜姿(民75)。跳級制度面面觀。資優教育季刊,21,3-6。
    郭靜姿(民85)。我國資優學生輔導與追蹤之問題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60,18-24。
    郭靜姿(民87)。誰適合加速?。資優教育季刊,66,1-12。
    郭靜姿、蔡尚芳、王曼娜、梁嘉惠(民86)。跳級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6-2511-S-003-042)。
    陳伯璋和林山太(民85)。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主要問題。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陳昌媛(民88)。大學科系與高級中學對大學甄試入學之態度評估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長益(民85)。資優教育方案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1,55~74。
    陳英豪和劉安彥(民84)。青年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陳泰然(民92)。臺大教授看高中職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15,13-18。
    陳鵬安(民93)。教育部 「92-95 基礎科學教育改進計畫」 九十三會計年度B 類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民國93 年12 月20 日取自:
    http://140.115.30.18/up/outcome/93Bmath2100b92.pdf。
    陶宏麟、陳昌媛和林瓊華(民90)。影響高中參與大學推薦甄選之因素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165~181。
    彭駕騂(民73)。我國高級中學選修學習問題探究。臺灣教育,408,1-3。
    曾慧敏(民82)。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湯志民(民89a)。高中教育發展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71,14-15。
    湯志民(民89b)。邁向新千禧年的學校。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主辦,教育行政第六次論壇論文集(第227-248 頁)。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民92)。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之檢討與改進。理論與政策,16(4),89-107。
    黃天中(民84)。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臺北市:桂冠。
    黃芳銘和劉和然(民90)。在學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標調查研究。臺北市:向陽公益基金會。
    黃政傑(民83)。我國公元兩千年高級中等教育改革方向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炳煌(民87)。近一、二十年來我國入學考試制度之改革。教育資料集刊,23,241-259。
    黃惠惠(民87)。邁向成熟— 青年的自我成長與生涯規劃。臺北市:張老師。
    黃德祥(民8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鴻博(民77)。我國高級中學選修課程實施狀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朝祥(民78)。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朝祥(民91)。多元入學制度之檢討與再出發。民國92 年11 月20 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R-091-030.htm
    楊瑞明(民89)。中等教育變革的多元智能省思。教育研究資訊,8(2),1~8。
    廖述茂和朱崑中(民89)。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對高中生涯輔導的影響及因應之道。輔導通訊,63,13-19。
    臺大化學系(民93)。臺大化學系高中生預修普通化學開班資訊。93 年3 月10日取自http://www.ch.ntu.edu.tw/news/highschool.htm
    劉俊豪(民73)。國中學生升學選校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廣定和邱天助(民92)。《高中課程新總綱》高中教育水準「向下修正」,教長和總綱委員能負責嗎?/能力分班?因材施教?教育學生?取悅小孩?。聯合報,92 年10 月16 日,A15 版。
    數學教學推動中心(民91):數學計畫書,民92 年12 月20 日取自
    http://mathproj.ase.fju.edu.tw/index-c.htm
    蔡美華(民91)。高中資優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美華(民92)。高中數理資優學生升學志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89,30~38。
    蔡培村(民83)。從生涯發展論終身教育的推展。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頁349-376)。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英耀、劉金源、方德隆(民92)。高中職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專案調查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
    鄭婷儀(民89)。臺灣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考試分發入學制度之研究。今日教育,65,80-91。
    鄧志平(民85)。高中生選擇大學科系歷程,輔導通訊,49,30-31。
    鄧京華(民84)。高中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謝中能、蔣嘉媛和陳舜芬(民86)。「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的理念與設計--觀念新穎和跨越國界的大學入學制度。教育研究集刊,39,50-75。
    鍾聖校(民72)。論資賦優異兒童縮短修業年限之潛在假定與實施原則。資優教育季刊,9,17-23。
    簡紅珠(民87)。多元智能理論對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師天地,93,23-27。
    魏明通(民84)。高級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赴大學選修課程可行性形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3),79-98。
    魏明通(民85)。我國數理資優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1,155-182。
    蘇清守(民92)。高中教育。載於教育部主編,「91 年中華民國教育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英文部分
    Benzulli, J.S., & Reis, S.M., (2002). What is schoolwide enrichment – How gifted programs relate to total school improvement. Gifted Child Today, 25(4), 18-25.
    Bruce, M., (1987). High school graduation, international style. Phi Delta Kappan,69(1), 79-81.
    Carter, S. G., (1996). Early entrance to college: A teacher`s perspective. Roeper Review, 18(3), A-2.
    Elkind, D., (1981). 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Elkind, D., (1988). Acceleration. Young Children, 43(4), 2.
    Gabbard, C., & McBride, R., (1992). The accele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Physical Educator, 49(3), 123-126.
    Gehring, J., (2001). The international accalaureate: `Cadillac` of college-prep programs. Education Week, 20 (32), 19.
    Ginzberg, E., Ginzberg, S.W., Axelrand, S., & Herma, J.L., (1951). Occupt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Gross, M.M., (1994). Radical acceleration: Responding to academic and social needs of extremely gift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5(4),27-34.
    Havighurst, R.J., (1953).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NY: Longmans.
    Havighurst, R.J., (2000). Development tasks. In F.W.Parkay & G.Hall (Eds.).Curriculum plann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avighurst, R.T., & Chickering, A.W., (1981). The life cycle in a chickering.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16-50.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a). General information o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ibo.org/ibo/index.cfm?page=/ibo/about&language=E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b). IB Diploma Programme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curriculum.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ibo.org/ibo/index.cfm?ObjectID=C6463F11-140A-4418-84053E942 FCACAE2&language=E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c). IB Diploma curriculum, including curriculum model, the IB hexagon.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http://www.ibo.org/ibo/index.cfm?page=/ibo/programmes/prg_dip/prg_dip_cv&language=E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03d). IB Diploma subjects and requirements.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ibo.org/ibo/index.cfm?page=/ibo/programmes/prg_dip/prg_dip_acad
    emic&language=EN
    Keller, B.M., (1995). Accelerated schools: Hands-on learning in a unified community.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 (5), 10-13.
    Kulik, J.A., & Kulik, C.-L.C., (1984). Effect of accelerated instruction on studen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4(3),409-425.
    Laurent-Brennan, C., (1998).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The ClearingmHouse, 71 (4), 197-198.
    Lewis, G., (2002). Alternatives to acceleration for the highly gifted child. RoepermReview, 24(3), 130.
    Maslow, A. H., (1968). Som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ies.Harw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 691.
    McCarthy, C.R., (1999). Dual-enrollment programs: Legislation helps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 in college courses.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1 (1),24-32.
    McGrath, A., (2003). Earning two diplomas in one. U.S. News & World Report, 135(15), 56.
    Nugent, S.A., & Karnes, F.A., (2002). The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and the International Bacculaurette Program: A history and update. Gifted Child Today,25 (1), 30-39.
    Paulus, P., (1984). Accelerlation: More than grade skipping. Roper review, 7, 98-100.
    Poelzer, G.H., & Feldhuhsen, J.F., (1997).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A program for gifted secondary students, Roeper Review, 19, 168-171.
    Robinson, N.M., & Robinson, H.B., (1983). The optimal match: Devising the best compromise for the highly gibed student. In D. Feldman (Ed.). Developmental approaches to giftedness and creativ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binson, N.M., (1992). Radical accele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arly entrance to university. Roeper Review, 14 (4), 189-192.
    Robinson, N.M., (1992). Radical accele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arly entrance to university. Roeper Review, 14 (4), 189-192.
    Rogers, K.B, (1991).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on types of accelerative programs for gifted students: Volume on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Rogers, K.B. & Kimpston, R.D., (1992). Acceleration: What we do vs. what we know.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 (2), 58-61.
    Rogers, K.B., (2002). Group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Roeper Review, 24 (3),103-107.
    Southern W.T., Jones, E.D., & Fiscus, E.D., (1989). Practitioner objections to the academic acceler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3, 29-35.
    Southern W.T., Jones, E.D., & Fiscus, E.D., (1991). Academic accerleration:Background and issues. In W.T. Southern & Jones (Eds.), The academic accerl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pp. 1-29).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tanley, J. C., (1977). Rationale of the Study Mathemically Precocious Youth (SMPY) during its first five years of promoting educational acceleration. In J.C. Stanley,
    W.C. George, & C.H. Solano (Eds.), The gifted and the creative (pp.75-112).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tanley, J. C., (1991). An academic model for educating the mathematically talented.Gifted Child Quarterly, 35(1), 36-42.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Super, D.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 16, 282-298.
    Super, D.E., (1983). Assessment in career guidance: Toward truly development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9), 555-562.
    Super, D.E., (1985). New dimensions in adult vocational and career counseling.
    D.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Brown, L.Brooks & Associates (Eds.),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pp.107-26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wiatek, M.A., & Benbow, C. P., (1992). Nonintellectual correlates of satisfaction with acceler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1(6), 699-723.
    Swiatek, M.A., & Benbow, C.P., (1991). Ten-year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ability-matched asselerated and unaccelerated gifted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4), 528-538.
    The Collegeboard, (2003a). AP Central - The history of the AP Program.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rticle/0, 3045, 150-155-0-8019, 00.html
    The Collegeboard, (2003b). AP Central - Course descriptions.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courses/descriptions/1, 3061, 151-162-0-8879,00.html
    The Collegeboard, (2003c). AP Central - All About the Exams. Retrieved Nov 4, 2003,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exam/about_exams/0, 3060, 152-167-0-2131,00.html
    The Collegeboard, (2003d). AP Central - Exam scoring. Retrieved Nov 4, 2003, from The Collegeboard web site: 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article/0, 3045,152-167-0-1994, 00.html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1998). Post secondary options/dual enrollment. Compiled by the ECS Information Clearinghouse: Denver, CO.Toth, N.W., (1999) .Gifted education: A critical discussion. NM: (ED430331).
    Vaughn, V., Feldhusen, J.F., & Asher, J.W., (1991).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research on pull-out programs in gifted educatio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5,92-98.
    What are accelerated schools? (1991). Accelerated Schools, 1 (1), 1-1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1152013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201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2013101.pdf38KbAdobe PDF2665View/Open
    52013102.pdf100KbAdobe PDF2764View/Open
    52013104.pdf84KbAdobe PDF2724View/Open
    52013105.pdf156KbAdobe PDF2732View/Open
    52013106.pdf542KbAdobe PDF22555View/Open
    52013107.pdf138KbAdobe PDF2779View/Open
    52013108.pdf495KbAdobe PDF2872View/Open
    52013109.pdf203KbAdobe PDF2867View/Open
    52013110.pdf149KbAdobe PDF21234View/Open
    52013111.pdf282KbAdobe PDF2112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