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34719      Online Users : 8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96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67


    Title: 政治大學通識教育藝術領域課程銜接性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in general education on art subjects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uthors: 謝宛芸
    Hsieh, Wan Yun
    Contributors: 吳榕峯
    謝宛芸
    Hsieh, Wan Yun
    Keywords: 通識教育
    藝術領域課程
    課程銜接性
    general education
    art curriculum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4:28:09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藝術領域通識課程在高中與大學階段的銜接性狀況,以政治大學學生做為個案。採用質性研究的觀點,訪談修習過高中與大學階段之學生與此兩階段的開課教師,共計10名。訪談後將錄音資料轉為逐字稿,佐以文獻分析而獲得結論並提出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可發現無論是高中或是大學藝術領域之教師,在規畫課程上皆未考量銜接性因素,主要原因是難以掌握上一階段的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本於有教無類的思維。面對未考量銜接性的課程,教師改採取調整課程設計的方式以符合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所需。除此之外,教師也會採用多元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活化課程並增進學生對於課程學習的興趣。大學校方也能提供適合藝術學習的場域,引導學生於生活環境中進行藝術學習。

      學生若本身具備藝術學習的熱誠,則自然能於高中與大學階段持續修習藝術課程,並且主動於課餘時間攝取藝術知能,延續藝術學習。雖然此兩階段的藝術課程並未考量銜接性,然學生能經過學習後明確感受課程深度的差異,符合課程銜接性中順序性的考量。因此授課教師若能於課程進行前針對學生先備知識的詢問,了解學生學習背景,將更有助於藝術課程的銜接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status of general education on art subjects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to interview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of 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The 10 membe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were interviewed in depth. The interviews were recorded, transcribed, and then combined with document analyses.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draw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eachers of the arts in either high schools or university do not consider the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in the course of lesson planning. The reason is mainly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grasp the students’ previous learning status and that teachers believe in the philosophy of teaching all comers without discrimination. Facing the curriculum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articulation, the teachers adjust the course design so as to meet the students’ different learning backgrounds. In addition, teachers adopt diverse course contents and assessments, which helps activate the curriculum and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university authority can also provide a proper field for learning arts, guiding students to learn arts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Students who are enthusiastic about arts learning can naturally continue arts courses both in high school and in college and actively intake arts knowledge in their spare time, expanding arts learning. Although these arts courses during the two stages do not consider the articulation, students can still feel the differences in curriculum depth clearly, in line with the considerations of articulation in order. Therefore, if the teachers can know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before class and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backgrounds, it will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arts curriculum.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丁志仁(2002)。國民小學三、四年級及國小六年級、國中一年級之新舊課程銜接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立文(2005)。通識教育文史哲課程對話錄。中壢: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王德育譯(1986)。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原作者:Viktor Lowenfeld)。臺北市:文泉。
    王儷潔(2008)。另類學校教師在教育美學的開展-以慈心華德福學校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原作者:Ornstein.& Hunkins.)。臺北:高等教育。
    方德隆(2005)。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石守謙(1996)。國內藝術通識課程實施的現狀與通病。通識教育季刊,3(4),171-182。
    牟宗三(1986)。通識教育與知識份子,載於吳自甦(主編),人文思想與人文教育。臺北:水牛。
    朱志榮(2011)。康德美學思想研究。臺北市:秀威。
    朱建民(2012)。通識教育的理念定位。載於羅曉南主編:高等教育理想與目標反思研討會論文集(頁183-194)。臺北市:世新大學。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界的大學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1-5。
    呂愛珍(1986)。我國中學自然學科課程銜接之研究。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呂燕卿(2000)。國民教育階段藝術學習領域綱要之精神內涵。載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173-183頁)。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
    李長堅(1989)。談大學通才教育課程架構。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部指導委員會(主編),課程架構研究(182-206頁)。臺北:五南。
    李秀華(2003)。通識教育藝術領域「書法藝術與創作」教學行動研究。載於徐秀菊(主編)藝術領域的行動與省思(49-102頁)。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載於新舊課程銜接手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1-27頁)。臺北:教育部。
    李坤崇、歐慧敏(2002)。各領域新舊課程教材銜接內涵之綜合分析。載於新舊課程銜接手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28-41頁)。臺北:教育部。
    但昭偉(2002)。傳統教育哲學(一)—西方博雅教育及其思想。載於黃藿、但昭偉主編:教育哲學(147-177頁)。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大猷(1986)。教育問題。臺北:遠流。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昌期、吳淑芳(2009)。大學生必修的14堂課-談教育與生活。臺北:心理。
    吳俊憲、吳錦惠(2004)。生活課程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銜接設計及其問題之研究。教育學誌,17,121-142。
    吳姿萱(2006)。全人成長通識課程之學習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吳淑玲(2009)。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音樂教學設計基本概念。載於吳淑玲、張玉梅、溫金埕、郭香妹、陳富仁、陳朝平主編: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教學參考手冊(頁116-120)。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麗君(2002)。中小學課程銜接的個案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編):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813-839頁)。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金耀基(2003)。大學的理念。臺北:時報。
    林孝信(2011)。通識在線第37期編輯報告。通識在線,37,2。
    林群英 ( 1999 )。藝術概論。台北市:全華。
    姚世澤、蘇振明、蘇郁惠、吳舜文、郭武雄、顧如君(2009)。我國國民中、小學藝術鑑賞能力評估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柯金木、陳錦珊(2009)。以區域整合開啟技職校院通識教育發展新契機。載於林從一(主編):通識教育與大學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洪莫愁(2002)。通識教育藝術領域視覺藝術課程之評析。載於徐秀菊(主編):藝術領域的探索與思維(51-64頁)。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洪顯超(2003)。從「人、生活與環境」探討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發。載於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11-19頁)。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徐秀菊、黃秀雯(2004)。理想與現實: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在認知上的差異。花師通識教育年刊,2,1-43。
    徐麗紗(2008)。臺灣近現代音樂教育綜觀。載於鄭明憲(主編):臺灣藝術教育史(2-103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壬來(1996)。美勞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啟示。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18頁)。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0)。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譯(1984)。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原作者:Ralph W. Tyler)。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49)
    黃炳煌(1995)。談課程發展的一些概念。教改通訊,(11),41-43。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俊傑(1993)。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黃俊傑(2002)。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4)。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6)。臺灣各大學院校通識教育實施現況。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83-224。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
    黃奏勝(1999)。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26,48
    黃素蘭(2003)。美術協作計劃的推展:思考過程與創新方向。載於古鼎儀、胡少偉和李小鵬主編:教育發展與課程革新 : 兩岸四地的視域和經驗(92-108頁)。香港,港澳兒童教育國際協會。
    黃淑華(2000)。從我國通識教育政策探討師範學院的通識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榮村(2010)。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舊困難與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96,5-12。
    孫長祥(2009)。通識與專業教育的概念-大學知識觀全球在地化的省思。載於王立文主編:全球在地文化探討-通識觀天下(頁35-52)。桃園: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孫思照(1993)。臺灣高等教育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
    秦夢群、莊玉鈴(2010)。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政策之分析與建議。臺灣教育,662,2-10。
    莊育承(2007)。先備知識對合作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教育部高教司(2005)。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評鑑結果彙整表。2011.3.14,取自http://www.yzu.edu.tw/admin/so/files/%E5%A4%A7%E5%AD%B8%E8%A9%95%E9%91%91/01.pdf
    教育部(2003)。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10a)。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成果報告。教育部顧問室成果報告,2012,01,15,取自http://hss.edu.tw/doc_detail.php?doc_id=2021&plan_title=通識教育中綱計畫&class_plan=163
    教育部(2010b)。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教育部(2012)。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目標。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2012,07,02取自http://12basic.edu.tw/about03_goal.php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連貫與課程統整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11-15。
    陳明印(2002)。九年一貫課程銜接的調適與因應。國民教育,43(2),10-19。
    陳政宏(2010)。大學課程之重新分類:擺脫通識與專業課程二分法的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257-288。
    陳舜芬(2000)。臺灣地區GE的檢討與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657-676頁)。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臺北:心理。
    陳朝平、陳仁富(2009)。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載於吳淑玲、張玉梅、溫金埕、郭香妹、陳富仁、陳朝平主編: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教學參考手冊(19-46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郭金水(2002)。從生活課程到社會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銜接觀點與教學設計的關係。國民教育,43(2),41-48。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高等教育。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臺北:文景書局。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課程銜接與統整的推動與落實。臺灣教育(581),37-42。
    張浣芸(2001)。大學藝術通識教育—從通識教育的發展談藝術通識課程。藝術學報,67,109-121。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善楠譯(2008)。大學教了沒?前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原作者:Derek Bok)。臺北:天下文化。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臺北:五南。
    許麗伶(2006)。國中小課程銜接之探討與實踐-以平溪鄉為例。北縣教育,56,46-49。
    彭國樑(2001)。儒家通識教育理念的歷史觀察。載於黃德祥(主編)。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臺北:五南。
    彭堅汶(2002)。環境人權在通識教育上之探討。載於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實施研討會(頁225-255)。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彭森明(2010)。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馮滬祥(1990)。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葉紹國(2001)。通識教育中的藝術課程:理念、設計與實施。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葉重新(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曾榮華、秦昇平、陳采憶(2009)。國民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銜接情形之研究-以臺灣史「史前文化與原住民」為例。教科書研究,2(2),53-86。
    鄒川雄(2006)。通識教育與經典詮釋-一個教育社會學的反省。嘉義縣:南華教研所。
    楊國樞(1983)。評論通識教育內含及其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大學通識教育研究討論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楊深坑(1998)。美育與實踐智慧。通識教育季刊,5(1),123-136。
    詹惠雪(2003)。我國大學通識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臺北:臺灣書店。
    劉文潭(1987)。現代美學。臺北:商務印書館。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桂冠。
    劉金源(200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問題、現況與對策。通識學刊-理論與實務,1,1-30。
    劉豐榮(198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
    鄭美華(2005)。實踐大學通識課程之規劃設計與改善方案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7,197-236。
    蔣勳(2000)。藝術概論。臺北:東華。
    蔡春美(1993)。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之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6,665-730。
    蔡清田、魏宗信、許朝信、吳宗雄、李光榮、柯禧慧譯(2004)。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原作者:George J. Posner&Alan N. Rudnitsky)。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蔡源林(2011)。從「大學的理念」看宗教與通識的關係。通識在線,35,6-8。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歐用生(198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二)(8-17頁)。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1)。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29-41頁)。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謝文英(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謝東山(2008)。藝術概論。臺北:華郁文化。
    謝明珊譯(2010)。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原作者:James Bryant Conant)。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45)
    謝登旺(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兼論元智大學的案例。通識教育集刊,2,27-54。
    簡楚瑛(2010)。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蕭玉佳(2006)。從課程銜接性原則析論-幼小銜接階段之現況與相關研究。研習資訊,23(8),97-104。
    羅美蘭(2009)。視覺藝術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審美關懷教學行動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羅進福(1997)。通識教育的成效評鑑-以中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外文部分
    Albert, L. Oliver.(1977). Curriculum improvement: A guide to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ocess, (2nd ed), N. Y.: Harper & Row.
    Bowen, S. H.(2004). What's in a name? The persist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Pear Review,7(1),30-31.
    Cortines, R. (1997). Gaining the arts advantage: Introduction. In GAA [On-lined].
    Available: www.org.educatorindex.htm
    Derricott, R. (1985). Curriculum continuity: Some key concepts. In R. Derricott, (Ed.), Curriculum continuity: Primary to secondary , 12-22. Oxford.
    Dochy, F., Segers, M., & Buehl, M. M. (1999). The relation between assessment practices and outcomes of studies: The case of research on prior knowled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9(2), 145-186.
    Eisner, E. W.(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YC NewYork:Harper&Row.
    Hutchins,R. M.(1936).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Robson, C.(1993). Real World Research: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 researchers. Oxford:blackwel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7152002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2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201.pdf1321KbAdobe PDF273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