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論臺灣閩南語三個早期帶*-m韻尾語詞的本字
吳瑞文; Wu, Rui-wen
,
2024-02
[中國文學系] 專書/專書篇章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成所二十週年慶祝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pp.93-124
中文系 吳瑞文 Wu, Rui-wen 論臺灣閩南語三個早期帶*-m韻尾語詞的本字 On three etymologies with *-m ending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2024-02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成所二十週年慶祝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7.
台灣閩南語一字多音之研究(上篇)
游子宜
,
1997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謝雲飛 董忠司 游子宜 游子宜 台灣閩南語一字多音之研究(上篇) 本文全二冊,計約三十萬言。上篇為主要論述部分,下篇為附錄。上篇共分八章,其主要內如下:
第一章 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目的,本文研究方法與內容,前賢研究成果,及臺灣閩南語多音字概述等。
第二章 文言音與白話音之研析(一
28.
從音韻及詞族的觀點論閩南語tsĩ3的本字
吳瑞文; Wu, Rui-Wen
,
2025-05
[中國文學系] 期刊論文 臺灣語文研究, Vol.20, No.1, pp.1-34
中文系 吳瑞文 Wu, Rui-Wen 從音韻及詞族的觀點論閩南語tsĩ3的本字 On the Etymology of Tsĩ3 in Southern Min: From the Viewpoints of Phonology and Word Family 閩南語; 閩東語; 本字; 詞族
31.
臺灣閩南語一字多音之研究(下篇)
游子宜
,
1997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謝雲飛 董忠司 游子宜 游子宜 臺灣閩南語一字多音之研究(下篇) 封面頁
證明書
自序
論文摘要
目錄
說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本文之研究方法與內容
第三節 前賢相關研究之檢討
第四節 臺灣閩南語多音字概述
第二章 文言音與白話音之研
32.
區分客語中之分類詞
廖家昱; Liao, Jia Yu
,
2013
[語言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比較客語與華語、閩南語的分類詞語意歸類系統。最後,根據兩方言的差異,提供給客語分類詞教學的依據。
因此,本論文利用Her & Hsieh(2010)與Her(2012)所提供的分類詞與量詞的語法測試、集合論、語意數值為基礎,重新界定歷年文獻中的語料。文獻來自教育部、國科會研究計劃、專書、碩士論文、字
34.
閩南語重疊副詞的變調分析:從「儉儉仔」談起
蕭宇超; 陳雅玫
,
1997-04
[語言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聲韻論叢 6,897-916
蕭宇超 陳雅玫 閩南語重疊副詞的變調分析:從「儉儉仔」談起 1997-04 zh-TW en-US 聲韻論叢 6,897-916
﹒ 閩南語重疊副祠的變調分析 從 「份俊 a J 談起 ﹒ 閩南語重疊副詞的變調分析:
從「儉儉 aJ 談起
陳雅玫﹒蕭宇超 閩南語速讀變調
37.
論古漢語韻母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
蔡穎慧
,
2010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竺家寧 蔡穎慧 蔡穎慧 論古漢語韻母在閩南語白讀中的表現 On the phonologic phenomena of ancient Chinese remained in the finals of Southern Min dialects 古漢語 閩南語 韻母 白讀 第一章〈緒論
38.
從韻律音韻學看台灣閩南語的輕聲現象
蕭宇超; 歐淑珍
,
1997-04
[語言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聲韻論叢 6,865-895
蕭宇超 歐淑珍 從韻律音韻學看台灣閩南語的輕聲現象 1997-04 zh-TW en-US 聲韻論叢 6,865-895
﹒ 從 「賴律音韻學」看台灣閩南梧的輕聲現象 ﹒ 從「韻律音韻學」
看台灣閩南語的輕聲現象
歐淑珍﹒蕭宇超 談到閩南語的輕聲,一般學者會提到兩種現象
39.
台灣閩南語新調群分析
鄭雯婷; Yang, Wen-ting; 楊雯婷
,
2016
[語言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原名楊雯婷, 2018.01改名鄭雯婷
蕭宇超 Hsiao, Yuchau E. 楊雯婷 Yang, Wen-ting 鄭雯婷 Yang, Wen-ting 楊雯婷 台灣閩南語新調群分析 Tone group parsing of Taiwan Southern Min 變調範域 位置變調 語言變異 音韻句法互動 韻律音韻學 優選理論
50.
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
黃建銘; Huang, Jian-Ming
,
2011-06
[公共行政學報 TSSCI] 期刊論文 公共行政學報, 39,71-104,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損失,也將影響多
元社會的發展,故如何延續母語,使母語免於滅絕,並作為傳承先民文化的重要工
具,自是吾人所要正視的議題。 就目前臺灣原住民語言、臺灣客家語以及臺灣閩南語都面臨日漸消逝的危機,
以廣為使用的臺灣閩南語為例,臺灣閩南語能力已經有隨年齡降低而有下降趨勢,
陳淑嬌(2007:27)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