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 一、中文 (一) 專書部份 1.丁致聘編: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紀事 (臺二版)。臺北:商務,民五九。 2.王文科: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民七十。 3.王世憲譯:美國的民主生活。臺北:商務,民四二。 4.方炳林:小學課程發展。臺北:正中,民六五。 5.王家通、陳伯璋、吳裕益:中等教育 (二版)。高雄:復文,民七二。 6.文景編輯小組:教育哲學。臺北:文景,民六五。 7.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世界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六五。 8.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世界中等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七十。 9.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世界技術職業教育改革動向。臺北:幼獅,民七一。 10.尹蘊華:教育社會學。臺中:長春印刷廠,民五四。 11.幼獅編譯部譯:菲希特告德國國民書(二版)。臺北:幼獅,民六八。 12.多賀秋五郎編著: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臺北:文海,民六五。 13.李化方:歐美勞作教育思想史。上海:商務,民二五。 14.吳俊升:教育哲學大鋼(六版)。臺北:商務,民六六。 15.呂俊甫:美國教育。臺北: 商務,民五六。 16.吳康譯:法國中等教育。臺北:商務,民六一。 17.吳盛木等譯:各國學校制度與課程。臺北:商務,民五七。 18.吳鼎:教學原理 (二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六七。 19.林本:現代理想的中學課程。臺北:開明,民五五。 20.林本:日本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開明,民五六。 21.林本:世界各國中學教育制度 (四版)。臺北:開明,民六三。 22.林玉體:西洋教育史 (二版)。臺北:文景,民七二。 23.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修正版)。臺北:民七一。 24.林清江:教育社會學 (二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六四。 25.林清江等: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六九。 26.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編 - 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民七○。 27.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臺北。五南,民七二。 28.袁立錕:歐美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臺北:大聖,民六七。 29.孫邦正主編: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臺北:正中,民六十。 30.孫邦正主編:教育大辭書 (二版)。臺北:商務,民六三。 31.秦孝儀主編:蔣總統集。臺北:華岡,民六四。 32.徐宗林: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文景,民六四。 33.徐南號:職業技術教育(二版)。臺北:文景,民六四。 34.徐南號:當代教育思潮。臺北:三民,民六七。 35.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臺北:商務,民五七。 36.高廣孚:杜威教育思想。臺北:水牛,民六五。 37.陳青之:中國教育史(臺六版)。臺北:商務,民六七。 38.教育部:中等機械電機技術科課程綱要。出版地,出版商不詳,民三七。 39.教育部:教育部辦理各機關學校暨社教機構推行「青少年公民教育計畫」評估總報告。臺北:教育部,民七一。 40.教育部:「加強推展青少年公民教育計畫」問卷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41.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4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八版)。上海:正中,民二五。 4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職業教育法令彙編。重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三一。 44.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正初高中課程標準(七版)。上海:正中,民三○。 45.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民三七。 46.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四二。 47.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四二。 48.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水產職業學校暫行課程標準。臺北:復興,民四二。 49.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民四五。 50.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二版)。臺北:正中,民五二。 51.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五四。 5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護理及助產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五四。 5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十。 54.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七二。 55.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56.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57.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58.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醫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三。 59.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三。 60.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民七二。 61.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訓導手册 (二版)。臺北:教育部,民六五。 62.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訓導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民七三。 63.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二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上海:商務,民三七。 64.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民四六。 65.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影印初版)。臺北:傳記文學,民六十。 66.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民六三。 67.教育部專科職業教育司:高級家事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民六二。 68.陳峰津:杜威的教育學說。臺北:幼獅,民五四。 69.黃炳煌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臺北:桂冠,民七十。 70.黃炳煌:課程理論之基礎(二版)。臺北:文景,民七三。 71.單文經: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復文,民七一。 7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社會學。臺北:偉文,民六八。 7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所主編:明日的高中教育。臺北:幼獅,民七一。 7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所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臺北:幼獅,民七二。 75.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四版)。臺北:東華,民七二。 76.彭駕騂:課程的設計與評鑑。臺北:臺灣書店,民五九。 77.溫世頌: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民六七。 78.雷國鼎:歐美教育制度(二版)。臺北:教育文物,民六七。 79.雷國鼎:教育行政(臺四版)。臺北:國立編譯館,民七十。 80.劉焜輝等:日本現行教育制度。臺北:商務,民六五。 81.劉焜輝、洪祖顯譯:日本現代化與教育。臺北:幼獅,民六二。 82.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譯:民本主義與教育。臺北:商務,無年代。 83.鄭世興:中國現代教育史。臺北:三民,民七一。 84.鄭重信:西德的教育制度。臺北:幼獅,民六六。 85.歐陽教: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二版)。臺北:文景,民六五。 86.葉學志:教育哲學(二版)。臺北:華視,民六九。 87.謝文全:中等教育。臺北:文景,民七二。 88.蔡樂生等著:教育心理學。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六四。 89.龔寶善主編:現代教育理論基礎。臺北:臺灣教育輔導月刊社,民六三。 (二)期刊雜誌 1.陳光輝:我國中學公民課程的演進及其現況之分析。中等教育,民六二,二四卷:一、二期頁一一 ~ 一七。 2.陳光輝:加強公民教育的幾項建議。東方雜誌,民七十,十四卷九期,頁六○~六二。 3.許智偉:論德國的民族精神教育及其核心科目。中華學報,民七三,二一期,頁五三~六八。 4.許智偉: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公民教育。歐洲研究,民七三,一期,頁十~三○。 二、英文 (壹)專書部份 1. Best, J. W. Research in Education ( 3rd. ed. ),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Inc., 1977. 2. Brown, B. F. Education for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ask Force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New York : McGraw - Hill, 1977. 3. Byrne, David R., Hines, Susan A. and McClery, Llody 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hip. Reston, Viringa : The NASSP , 1978. 4. Doll, Ronald C. Curriculum Improvement :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 3r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Inc., 1974. 5. Gibson, John S.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1971. 6. Good, Carter V. ( ed ).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2nd ed. ). New York : McGraw-Hill, 1959. 7. Gross, Richard E.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Danburry Connecticut : Americana Corporation, 1979. 8. Halls, W. P.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Mordern Frances. Great Britian: A. Wheaton & Co. 1976. 9. Hoffman, M. L. and Hoffman L .W. ( eds. ),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 New York :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1964. 10. Horton, P. B. and Leslie, G. R. The Sociolgy of Social Problems ( 2nd ed. ). New York : Appleton, 1960. 11. Hutchins, R. M.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68. 12. Linton, 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Peronsalit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47. 13. NEA, Education Policies Commissi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38. 14. McPhail, P et. a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London : Longmans. 1977. 15. Parrish, W. C. State - Mandated Graguation Reguierments 1980. Reston, Virginia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80. 16. Piaget, J .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New York : Free Press, 1952. 17. Theodorson, G. A. and Theodorson, A.G.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臺北:雙葉(影印)。 18. Torney, Judith V., Oppenheim, A. N. and Farnen, Russell F. 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75. 19.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Consum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 - A National Study. Washington : Author, 1979. 20. Weinberg, Carl, Educ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1971. (二)期刊雜誌 1. James, Rest, Elliott. Turiel and Lawrence Kohlberg : Level of Moral Development as a Determinant of preference and Comprehension of Moral Judgment Made by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9, 37, 225-252. 2. Mills, Patricia. A Philosophical Base for Curriculum Pecis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72, 29, 631-637. 三、日文 (一) 專書部份 1.文部省: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六版)。東京:大藏省印刷局,一九八三年。 (二)期刊雜誌 1.石井次郎:道德教育研究。九州大學教育學部比較教育文化研究施設紀要,一九六二,十號,頁三○ - 三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