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097/141043 (78%)
Visitors : 46405468      Online Users : 11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893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939


    Title: 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專業發展指標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for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Authors: 李俊葳
    Lee, Jun-Weri
    Contributors: 湯志民
    郭昭佑

    李俊葳
    Lee Jun-Weri
    Keywords: 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
    教師專業發展
    模糊德懷術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uzzy Delphi Method
    Date: 2019
    Issue Date: 2020-03-02 11:28:3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建構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專業發展指標,並探討其重要及表現程度。研究方法部分,首先分析相關文獻後,歸納初擬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專業發展指標構面,再以專家內容效度問卷及模糊德懷術問卷進行修正。模糊德懷術問卷樣本以 20位對族語教學相當了解的學者、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及族語老師為對象,透過三角模糊數整合專家對指標重要性之看法並篩選指標項目,完成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專業發展構面體系。
      其次,透過以IPA為主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以108學年度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甄選進用之151名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為研究對象,填答人數為129名。問卷回收後,以平均數差異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皮爾遜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以及半結構式訪談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等方法進行分析。
       根據研究之結果與分析,歸納主要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建構之專職原住族語老師專業發展指標構面,包括專業學科知能、專業
    知能、教育專業承諾3項構面、專業知識等9項第一層指標,以及具備教授之原
    住民族語文專業能力等38項第二層指標。
    二、曾修習教育學程之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專業發展表現程度,在專業學科知能、
    專業知識、班級經營能力、專業成長能力及合作協調能力,有顯著差異。
    三、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專業發展指標構面重視及表現程度,次要改善區(低重視
    且低表現)計有專業知識等7個第一層指標、以及具備了解世界原住民族基礎文
    化知識的能力等12個第二層指標指標;優先改善區(高重視但低表現)計有教
    學知能等3個第一層指標、以及具備能辨析學生個別差異彈性調整教學的能力
    等3個第二層指標。
    四、受訪專家學者針對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專業發展指標構面重視度及表現度次要
    改善區(低重視且低表現)及優先改善區(高重視但低表現),提出增列應考資
    格、規劃提供系統性長期性在職進修方式,以及開設正式原住民族語文師資培
    育管道等3項精進策略。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就中央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界、以及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To explore research issues, methods including literature analysis, fuzzy Delphi Method and t-test, one-way ANOVA,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re mainly used.
       I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of each country, and explored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I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uzzy Delphi questionnair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presentatives, scholars, experts, and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in Taiwan employed from Fall 2019.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1.Construct 3 dimensions, 9 criteria and 38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2.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who ever attend teacher’s program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professional indigenous
    language-and-culture knowledg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lassroom management ability, professional growth
    ability, and collaboration-cooperation ability.
    3.The IPA analysis shows that 7 criteria and 12 indicators
    fall on the third quadrant (secondary improvement), and
    3 criteria and 3 indicators fall on the forth quadrant
    (first improvement).
    4.Scholars and Experts suggests that MOE should plan to
    add exam-taking qualifications, schedule long term in-
    service training, and provide official teacher’s program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offers suggestion respectively for Moe, Municipalities, County (City) Governments, indigenous peoples education academia, and future study.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文化部 (2019)。《國家語言發展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文化部 (2019)。《國家語言發展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52
    王雅萍(2008)。主體性的追尋:台灣鄉土教育理念的實踐與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巿:五南。
    王泓翔(2016)。我國職業學校推動產學合作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2009)。建構台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未出版。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會議「原住民族語言(文)發展法草案」公聽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06卷第49期(4451) (106年5月15日)。
    立法院第 9 屆第 3 會期內政委員會第 21 次全體委員會議【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106卷第58期(4460) (106年6月2日)。
    立法院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草案─完成三讀─,立法院公報第106卷第60期(4462) (106年6月7日)。
    全彥(2009)。台灣與紐西蘭原住民族語言政策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何光明(2009)。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之研究-以原住民地區重點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何光明(2019)。從學校族語師資專職化來探析學校族語教育現況及期望。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46-49。
    何鈺萱(2011)。加拿大薩克其萬省原住民師資培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玉明(2013)。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評鑑指標建構及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何信翰(2019)。國家語言發展法施行後的本土語文師資缺口和因應策略。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8-9。
    吳明烈、蕭佳純、張淑娟(2002)。終身學習的模式與策略研究(NSC90-2413-H-194-031)。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政達(2005)。臺灣地方政府層級教育課責系統建構之評估:模糊德菲法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8,645-665。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36。
    吳清山(2018)。重思師資培育發展:研究、政策與實務的轉化及整合。教育學刊,50,41-68。
    吳清山(2018)。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建構及實踐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4),261-293。
    吳清山、張世明、黃旭鈞、黃建忠、鄭望崢(1998)。教師專業倫理內涵之建構(計劃編號:NSC87-2413-H133-006)。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吳清山、張素偵(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77-218。
    吳清山、林天祐(2001)。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
    吳清基(1993)。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5)。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表現之標準訂定計畫。台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李大偉、周淑卿、林育瑋、高新建、黃譯瑩(2006)。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表現之標準訂定計畫。台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高新建、周淑卿、林育瑋、李大偉、黃譯瑩(2007)。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197-236。臺北市:心理。
    吳毓真(2002)。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後殖民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吳瑋雯(2016)。新住民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慧玲(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成長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6。
    呂青華、鄧敦弘、李台元(2005)。加拿大原住民民族誌。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1,75-76。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9,45-64。
    呂錘卿、曾榮華(2012)。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觀察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我國師資培育百年回顧與展望,(頁195-218)。台北市:五南。
    李台元(2003)。台灣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台元(2019)。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課程的師資培育與培訓。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12-17。
    李台元(2016)。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李俊毅(2017)。公立高中職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宜憲(2005)。日本時代的原住民族教育。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3。 22-25。
    李信昌(2010)。我國與英美國家教師專業倫理守則內涵差異之研究——以高職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俊葳(2018)。國教署的原住民族語文教育的支持措施。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22-25。
    李俊葳(2019)。原住民族語師資培訓規劃。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18-21。
    李家宗(2011)。澳洲教師專業標準之介紹。師資培育專業通訊,24,8-9。
    李承傑(2004)。加拿大原住民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李瑛(1999)。原住民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教育資料集刊,24,145-159。
    李恭蔚(2000)。美國原住民的教育問題與改革方案。原住民教育季刊,18,8-15。
    周春美、沈健華(2007)。師培新制商科實習生專業社會化問題及其影響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1),183-210。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20。
    周惠民(2010)。加拿大原住民族教育權的現況與發展。「加拿大原住民族權利保障」 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周維萱(2004)。紐西蘭毛利教育政策之歷史發展與現況。原住民教育季刊,33,45-76。
    周靜婷 (2017)。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花蓮縣卓溪鄉族語教學支援人員的專業進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官大偉(2011)。加拿大的原住民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1),51-70。
    官大偉(2011)。夏威夷主權運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4(1) ,取自http://www.tisanet.org/quarterly/14-1-3.pdf。
    林湘綺(2009)。台北市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新發(2018)。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促進教育實驗創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28-134。
    林嫈綵(2013)。以模糊理論建構國小英語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瑋茹(2003)。幼托整合方案下托教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蒔慧(2004)。加拿大原住民語言教育概況。載於當代加拿大民主政治,191-210。臺北:國際展望國家基金會。
    林修澈(2019)。把瀕危語言搶救成為生活語言。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5。6-7。
    林修澈(主編)(2006)。族語紮根-四十語教材編輯的四年歷程。台北: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法務部(2005)。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2
    邱文隆(2008)。行政院原民會觀點原住民族語言師資的培訓。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21。26-29。
    邱皓正(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台北市:五南。
    施宏彥(200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CN9641)。台南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洪振華(2002)。臺灣與紐西蘭原住民族族語課程政策的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雯柔(2011)。紐西蘭毛利族師資培育之我見。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39。8-9。
    洪雯柔(2017)。紐西蘭毛利學校課綱及其對我國民族教育之啟示。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77,22-25。
    洪蕙芝(2015)。紐西蘭毛利教育學及其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洪博雄(2019)。由認知到行動?國中教師對教師領導行為的「IPA 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胡永寶(2019)。原住民民族教育師資培育之我見。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10-11。
    胡幼慧(199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2017)。族語成蔭:四套教材八年編纂紀。台北: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范垂玲(2015)。臺灣新住民語文師資專業能力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范盛保(2009)。澳洲積極賦權實踐之評述-兼論原住民積極賦權在澳洲大學之實 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1),75-94。
    范熾文(1999)。教師專業倫理: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桃園文教。取自:http://solaris1.smps.tyc.edu.tw/adm/a1/t8.html
    范姜淑雲(2019)。教育部中央輔導團本土語文組的師資輔導與培訓。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34-37。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7)。《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37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8)。《原住民族語言推廣人員設置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38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 107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振興人員增能研習族語進階教學研習班。取自 https://petaet.wixsite.com/2018rilw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 107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振興人員增能研習族語翻譯研習班。取自 https://petaet.wixsite.com/2018rilw
    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部 (201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語老師資格及聘用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77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陳清溪、吳政達、郭昭佑(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徵成效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8,57-84。
    翁福元(2019年11月15日)。英國2012年之教師專業標準。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home.ntcu.edu.tw/~TEC/e_paper/e_paper_c.php?SID=25
    馬慧君(Maital Manghuhu Tanapima)(2017年12月)。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原住民族語言教學的具體問題。「第八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與國家法制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幼蘭(2001)。臺灣及紐西蘭原住民傳統幼童教育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芳、裘友善(2001)。89 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台北市: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員會。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18)。原住民族語老師專職化政策。原教界: 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30-33。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13)。美國原住民族概況-民族地位。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52,82-89。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盈霏(2001),我國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法令及問題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14,100-108。
    張素貞、李俊湖(2014)。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有效學習的教師專業成長方案規劃之研究。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期刊,7(1),1-22。
    張基成、蔡政緯(2012) 。以網路模糊德懷術與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0(1),103-133。
    張清濱(1996)。教師進修邁向專業化途徑。研習資訊,13(6),2-9。
    張祥宜(2007)。國民中學國文科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紹勳(2009)。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台北市:五南。
    張善娟(1999)。中澳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瑞村(2007)。職業學校專門科目教師在職進修方案之概念模式。於朝陽科技大學主辦,2007海峽兩岸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學術研討會,臺中縣:朝陽科技大學。
    張銘峰(2004)。國中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德銳、郭淑芳(2011)。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實務與研究的問題與展望。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21-44。
    張耀宗(2004)。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錦弘(108年11月 24 日) 。國高中必修本土語言恐難見效。聯合報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amp/story/6885/4183983
    張錦弘(108年11月 24 日) 。本土語言師資多兼任 奔走4校月薪21K。聯合報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9/4183990
    教育部 (2011)。《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作業要點》。取自:
    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92906&log=detailLog
    教育部 (2019)。《原住民族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7
    教育部 (2019)。《教師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教育部 (2017)。《師資培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1
    教育部 (2019)。教育部部史原住民族教育。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4
    教育部 (2019)。教育部部史國民教育。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教育部(2003)。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實錄。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115115257/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pdf
    教育部(2019年11月15日)。澳洲公布最新原住民教育評量及檢討。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home.ntcu.edu.tw/~TEC/e_paper/e_paper_c.php?SID=111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cp.aspx?n=45AF7B22B274D558&s=B7DDBFCACE3EB8F9
    教育部(2019年11月15日)。加拿大發展原住民兒童早期學習與幼兒托育框架。
    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9977
    教育部(2019年11月15日)。澳洲最新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教育部電子報。
    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20000
    教育部(2018)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829
    教育部(2018)。專職原住民族語老師107學年啟動,保障學生學習權益。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A0C211564F92FDA0
    教育部(2017)。語文領域 原住民族語文課程手冊(初稿)。取自http://www.hhhs.kh.edu.tw/UploadFiles/File/2018/06-13/201806130530106812.pdf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原住民族語文) 。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4/pta_18515_9215126_59569.pdf
    教育部(2017b)。《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計畫(105年至109年)》。取自 https://indigenous.moe.gov.tw/EducationAborigines/Article/Details/3055
    教育部(無日期)。《107年度原住民族教育推動成效概況報告》。取自 https://indigenous.moe.gov.tw/EducationAborigines/Article/Details/3059
    教育部(無日期)。本土語文師資培育規劃報告,未出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9)。原住民族教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4
    教育部(無日期)。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臺。取自https://teachernet.moe.edu.tw/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原住民族語言師資培育計畫。取自http://indigenous.pccu.edu.tw/ezfiles/179/1179/img/471/310900600Q0000000_0135697A00_ATTCH1.pdf
    教育部(2011)。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現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8)。《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21
    教育部(2019)。師資培育新里程碑,多元培育國家語言師資。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5907640AC6591007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9)。108年度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實施計畫。取自 https://newres.pntcv.ntct.edu.tw/home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聘任專職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試辦注意事項》。取自 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94599&log=detailLog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本土教育補助要點》。取自 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97082&log=detailLog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國民中小學開設本土語文選修課程應注意事項》。取自 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98595&log=detailLog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提升國民中小學本土語文師資專業素養改進措施》。取自 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99589&log=detailLog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9)。《國民中小學本土語文指導員設置要點》。取自 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111516&log=detailLog
    梁淑媛(2012)。原住民族語教師教學困境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梁福鎮(2005)。教師專業倫理內涵與養成途徑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5(2),61-77。
    梁福鎮(2006)。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科學期刊,6(2),77-90。
    莊雅芳(2014)。國民中學英文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許月貴(2014)。英語教師專業核心能力探究─以國中英語教師為例。中等教育,65 (3) ,18-44。
    許雅妮(2005)。近代原住民族教育研究。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3。22-25。
    許韋晟、徐中文(2018年5月)。族語教學人員專職化的政策與實踐—都會與原鄉小學的對話。「原住民族族語教育研討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之後的族語教育」發表之論文,國家教育研究院。
    郭淑芳(2014)。新世代專業教師的省思與前瞻。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7(1),47-70。
    陳文珊(2008)。台北市社區大學新住民課程教師專業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玉珊(2001)。紐西蘭中等教師職前培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仲翰(2011)。教師專業倫理發展在師資培育過程上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103,69-90。
    陳伯璋、李瑛(1999)。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枝烈、陳盛賢(2018)。建構原住民族教育體制中長程計畫。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宥慈(2013)。以模糊德菲法建構國中國文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振益(2014)。教師專業標準的發展趨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116-122。
    陳張培倫、湯愛玉(2017),《原住民族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專職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研究報告。
    陳張培倫、湯愛玉(2018年5月)。原住民族語言師資專職化政策探究。「原住民族族語教育研討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之後的族語教育」發表之論文,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淑卿(2006)。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陳利銘、梁金盛(2004)。小班教師專業成長內涵之探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35-166。
    陳翠霞(2011)。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字母拼讀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陳誼誠(2005)。原住民族語振興運動——環繞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誼誠(2016)。阿美族語的語言活力(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市。
    陳誼誠(2019年9月)。原住民族教育在研究與發展的共振。「原住民族族語教育研討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之後的族語教育」發表之論文,宜蘭縣史館。
    陳燕嬌、范熾文(2006)。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9,189-210。
    陳鴻錦(2011)。苗栗縣國中英語教師人格特質與專業成長及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彭秀蓉(2014)。透過 IPA 模式改善私立小學之學校形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秀珠(2017)。我國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方案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游家政(1996)得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游麗滿(2007)。新住民教育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游家政(1996)。德懷術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湯愛玉(2015)。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復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2),159-170。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乃熒(2003)。後現代思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1-24。
    黃愷銘(2019)。桃園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族語及文化教師的培訓。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42-45。
    黃乃熒、陳玉娟(2005)。從相信學生能學觀點建構教師專業。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台北市:心理。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政傑(1996)。從課程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157-166。台北:漢文。
    黃美金(2004)。台灣原住民族語師資培育之回顧與展望。臺灣語文研究,6(1)。取自http://www.uijin.idv.tw/tlls/jtll/abstract/6.1-5.pdf
    黃美金(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教材之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213-224。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黃美金(2019)。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之回顧與展望。取自 http://www.ntcu.edu.tw/taiwanese/ogawa100/a/tsuliau/5.%E9%BB%83%E7%BE%8E%E9%87%91-%E8%AC%9B%E7%BE%A9.pdf
    黃美金(2014)。台灣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之回顧與展望。臺灣語文研究,9( 2) ,69-88。
    黃美金、莊維貞(2011)。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教學現況之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五:臺灣原住民族語課程實施現況研究(NAER-100-11-A-1-01-00-2-01)。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順星(2004)。紐西蘭毛利大學多元文化課程的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黃嘉莉(2006)。「教師專業」的另一種理念。北縣教育,56,19-24。
    黃碧惠(2014)。高雄市高級中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效能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德祥、劉欣虹(2019)。紐西蘭初等教育的發展與特色。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7/pta_6934_5312611_02052.pdf
    黃憶萍(2010)。探討國小教師參與碩士在職進修之學習動機與專業成長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藿(2004)。教育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載於黃藿(主編),教育專業倫理(1),1-44。台北市:五南。
    楊振昇(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87-318。
    楊國賜(1996)。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增訂版第六刷),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深坑、黃嘉莉、黃淑玲、楊洲松(2005)。從教師專業理論論各國教師專業管理機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55-87。台北市:心理。
    楊詠翔(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資本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楊懿湘(2019)。談瀕危語言計畫-師徒制的運作與執行。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5。18-21。
    溫明麗(2007)。教師專業倫理及品格之內涵分析與喚醒。教師天地,149,11-20。
    葉匡時(2000)。論專業倫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3),49-52。
    葉芳妤(2014)。高中職教師工作特性、在職進修動機與工作滿意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金鳳(2007)。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環境。師說,199,1。
    葉連祺(1999)。美國全國教學專業標準檢覈之評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271-299。
    葉連祺(2001)。析論美國全國教學專業標準檢覈之評量。教育政策論壇,4(2),125-158。
    鄒岱妮(2006)。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廖本裕(1997)。實習教師專業化歷程研究。國教之聲,30(4),14-21。
    熊淳(2009)。日本的教師專業標準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5,9-14。
    李家宗(2019年11月15日)。澳洲教師專業標準之介紹。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home.ntcu.edu.tw/~TEC/e_paper/e_paper_c.php?SID=111
    趙素貞(2014)。臺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課程研究,9(2),53-78。
    趙鏡中(2007)。教師專業自主的理念、衝突與實踐。載於陳清溪(主編),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頁321-334)。臺北縣: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劉文通(2010)。建構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制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行政雙月刊,69,107-122。
    劉芳伶 (2001)。國小英語教師教育專業能力與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蔣文鵑(Yulan Toyuw)(2019)。紐西蘭毛利族語教育 30 年後成效回顧。取自http://ip194097.ntcu.edu.tw/giankiu/GTH/2007/fldc/lunbun/p10.pdf
    蔡明秀(2006)。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俊傑(2003)。提昇教師專業知能因應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臺灣教育,623,20-27。
    蔡政儒(2013)。邁向民族學校?我國曙光國民中小學設置現況、政策與紐西蘭民族學校辦學模式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碧璉 (199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中涵(2019)。台灣保育類語言的復育工作。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5。8-9。
    鄭妙音(2012)。從學習權論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權之保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鄭安住(2011)。本土語言師資何時法治專業化?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41,6-7。
    賴詠真(2018)。運用階層程序分析法探討桃園市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戴淑芬(2015)。地方國民教育輔導團課程與教學輔導成效指標建構與實證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總統府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第七次委員會議(2018)。中華民國政府漢化政策下不當限制族語使用的歷史真相政府文書、口述訪談初探。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62
    總統府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第七次委員會議(2018)。戰後原住民族遭受國家強制同化教育之歷史真相政策回顧、公文史料、訪查證言之初步成果。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62
    總統府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第八次委員會議(2018)。原住民族教育課程與教材之精進與實踐。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62
    總統府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第八次委員會議(2018)。戰後國民教育課程標準、課綱與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政策回顧、課綱與課文檢視之初步成果。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62
    總統府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第十一次委員會議(2019)。族語的喪失與再生的契機。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62
    總統府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委員會第十一次委員會議(2019)。原住民族語文教育推動情形。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62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四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嘉璘(2006)。臺灣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族教育 體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謝潮儀(1997)。德爾斐Delphi 專家學者問卷法之應用-以臺北都會區為例。法商學報,18,109-132。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鍾任琴(1997)。教師權能之論證。載於國立花蓮師院舉辦之「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7-338),花蓮。
    鍾昌益(2012)。新北市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指標與權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台灣教育,626,17-24。
    蘇淑暖(2014)。荷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原住民教育政策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饒見維 (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實施策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7_2.htm
    鄭淵全 (2019)。師資培育法的修訂及本土語言師資培育。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89。6-7。
    龔雅雯(2015)。高級職業學校整合性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台北市。
    武曉霞(2014)。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標準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dler, M., & Ziglio, E. (1996). Gazing into the oracle: The Delphi techniqu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AITSL (2011).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www.aitsl.edu.au/verve/_resources/AITSL_National_Professional_Standards_for_Teachers.pdf
    Allen, D.B., & Pucel, D.J. (1979). Handbook for workshop on accessing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needs of individual vocational staff member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Auckland University(2018).Teacher education. Retrived from
    https://www.auckland.ac.nz/en/education/study-with-us/study-options/programmes-by-area-of-interest/teaching-and-education/teacher-education.html.
    Auckland University(2018).Bachelor of education (Teaching) - Huarahi Māori.Retri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auckland.ac.nz/en/for/future-undergraduates/study-options/programmes-and-courses/betch-maori.html
    Auckland University(2018).Bachelor of education (Teaching) - Huarahi Māori- View the full list of courses, and find out about practicum and assessment for the programme.Retri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auckland.ac.nz/en/for/future-undergraduates/study-options/programmes-and-courses/fu-course-information/course-betch-maori.html
    Brusling, C. (2005).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expectations and experienc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Professions. Oslo University College.
    Bendix, C & M. Lipset. Class, status,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urgess, R. G. (1984). 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Allen & Unwin.
    Clair Andersen (2012).Teacher Education, Aboriginal Studies and the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17/jie.2012.7
    Carnegie, C (1986). 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 New York, NY: Carnegie Corp.
    Carr, D. (2000).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in teaching. London: Routledge.
    Carr-Saunders, A. M..& Wilson, P.A. (1933). The Profess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Cherubini, G., Zambelli, F., & Boscolo, P. (2002). Student motivation: an experience of inservice education as a context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3), 273-288.
    Chen, S. J. & Hwang, C. L. (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New York: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Davis, K. & Moore, W.E. (Eds.). (1996).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In R.
    Densmore, K. (1987). Professionalism, Proletarianization and Teacher Work, In T. S.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11). First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Review of Teachers’ Standards. London: DfE.
    Dresscher, E. (2008).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organisations. Brussels, Belgium: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DEEWR) (2010).
    National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education policy (AEP).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ewr.gov. au/Indigenous/Schooling/PolicyGuidelines/Pages/aep.aspx
    Day, R. (1993). Models and the knowledge bas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Working Papers in ESL, 11(2), 1-13.
    Dalkey, N.(1969). The Delphi method: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 Rand.
    Delbecq, Van de Ven, Gustafason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Scott, Foresman (Glenview, Ill.). xv, p. 174.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Giorgio, C., Franco, Z., & Pietro, B. (2002). Student motivation: an experience of inservice education as a context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 273-288.
    Fontana, A., & Frey, J.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361-376.
    Gulamhussein, A. (2013). Teaching the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nterforpubliceducation.org/Main-menu/Staffingstudents/Teaching-the-Teachers-Effective-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an-Era-of-High-Stakes-Accountability/Teaching-the-Teachers-Full-Report.pdf
    Guskey, T. R. (1999).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rwin Press.
    Harrison, B. & Papa, R.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genous Knowledge program in a New Zealand Maori-lauguage immersion school.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36 (1), 59-72.
    Hoyle, E., & John, P. (1995). The idea of a profession. In E. Holy & P. John (Ed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pp. 1-18). London: Cassell.
    Harris, R.C., & Harris, M. F. (1995). Launching and sustaining a partner school. In Osguthorpe, R. T., Harris, R. C., Harris, M. F., & Black, S. (Eds.). Partner schools: Centers for educational renewa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ate of Hawaiʻi(2019) . Teacher Performance Standards. Retrieved from
    https://hawaiiteacherstandardsboard.org/content/teacher-performance-standards/
    Lie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Vol. 1).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oucks-Horsley, S., & Matsumoto, C. (1999).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scen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9(5), 258-271. Doi: 10.1111/j.1949-8594.1999.tb17484.x
    Labone, E., Cavanagh, P., & Long, J. (2014). Critical design features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programs to enhance teacher capacity to effectively work in schools
    with Indigenous student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digenous Education, 43, 121–133. doi:10.1017/jie.2014.22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1983). 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Washington, D. C.: NEA.
    Mendelson,M. (2006). Aboriginal peoples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Canada. Ottawa: the Caleson Institute of Social Policy.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48). The yardstick of a profession. Washington, D. C.: NEA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4). New Jersey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kean.edu/sites/default/files/NJProfessionalStandardsforTeachers%26SchoolLeaders.pdf
    Rich, J. M. (1984). Professional ethics in education.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Ruth Chadwick(Ed.). (1998). Professional Ethics. In E. Craig,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 1-23.
    Stéger, C. (2014).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EU Teacher‐related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9(3), 332-347.
    Sampson, S.E. & Showalter, M.J. (1999).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 3), 1-25.
    The Government of British Columbia (2019). Standards for B.C. Educato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education-training/k-12/teach/standards-for-educators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2018). Bachelor of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waikato.ac.nz/study/qualifications/bachelor-of-teaching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2018). Teaching as a maj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waikato.ac.nz/study/qualifications/bachelor-of-teaching/teaching-maori-medium
    Tindill, A. S. & Coplin, L. (1989).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Pineda, C. (2002). Knowledge base for EFL/ESL educators: what does it mean? Profile, 3, 9-15.
    Popkewitz.(Eds.), Critical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Its folklore, theory and practice (pp. 130-160). London:The Falmer.
    Richard, J. (1998). Beyond trai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ori Language Commission(2018). Māori language proficiency examination system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taurawhiri.govt.nz/
    New Zealand Education Review Office(2011). Framework for school review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ro.govt.nz/publications/category/evaluation-indicators-and-frameworks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8).Ngā Haeata Mātauranga: Assessing Māori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cationcounts.govt.nz/topics/maori_education/nga-haeata-matauranga-annual-report-on-maori-education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8).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nzcurriculum.tki.org.nz/The-New-Zealand-Curriculum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8).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 Reo Maori in English-medium Schools Retrived from
    https://tereomaori.tki.org.nz/Curriculum-guidelines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8).Te Reo Maori in English-medium Schools Retrived from http://tereomaori.tki.org.nz/
    New Zealahd Teachers Council(2018). Studying to be a teacher. Retrived from https://educationcouncil.org.nz/content/studying-be-teacher
    Williams, J. M.(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Part-time Instructors at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 269093.
    Wagner, P. A. (1996). 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ethics.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
    Whyte, W. F. (1984). Learning from the field. Beverly Hills, CA:Sage.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31525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2508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162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