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0/141865 (78%)
Visitors : 47647370      Online Users : 9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218


    Title: 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
    Authors: 陳郁茜
    Contributors: 王鍾和
    陳郁茜
    Keywords: 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
    大學生幸福感
    自尊
    內外控
    壓力因應方式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2:43:28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瞭解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的概況,並分析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地區北部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591人為研究對象,以「自尊量表」、「內外控量表」,「壓力因應方式量表」及「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整體幸福感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其自我肯定、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及生活滿意度皆呈現偏向正向的態度,尤其人際關係方面,但身心健康方面的平均得分是相對較低的。

    二、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之大學生,其整體幸福感並無顯著差異存在。但畢業自「男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大學生之身心健康顯著高於畢業自「女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大學生。

    三、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自尊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男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39.6%。且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自尊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

    四、自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男合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46.9%。且自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則與其整體幸福感及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間皆存有負相關。

    五、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女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35.2%。且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

    六、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內外控為預測畢業自「女合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28.9%。且自尊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內外控則與整體幸福感及自我肯定、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間皆存有負相關。

    七、唯有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女分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14.9%。且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與其生活滿意度間存有負相關。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的經營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
    Reference: 中文部份
    王千逸(2006)。實習教師求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雅觀(1998)。高級中學班級組織型態及其班級氣氛與學習狀況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微茹(2006)。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
    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婷菊(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
    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成靜傑(1997)。補習班成人學生之內外控人格特質、不確定感、社會支持、
    考試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家齊(1998)。大學生的樂觀傾向、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元蓉(2006)。大學生憂鬱、人際親密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武典(1977)。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觀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
    技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5。
    吳敏慧(2005)。國中生對同儕的影響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淑敏(2000)。大專學生自尊、情緒智慧及成功期望之關係研究。教育研
    究,8,161-176。
    吳曉瑜(2006)。女性志工之人格特質、投入程度與幸福感關係之探討─以中
    南部慈濟志工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縣。
    呂岳霖(2005)。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硏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呂岳霖(2005)。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硏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宋禮彰(2002)。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佩珊(2004)。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
    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汪惠芬(1997)。高職護校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症狀的探討。國立臺
    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男女分班是否有益學習(2002)。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第
    29期通訊,2008年12月19日,取自
    http://www.sfmoe.org/asp_c/news_ltr/0207.htm#5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杏足(1997)。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
    (2),223-256。
    林彥伶(2006)。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
    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林真平(2002)。身心障礙大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崇逸(2007)。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財
    務金融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美(1993)。比較高中男女合班,男女分班合校和男女分校對學生心理成
    長上的影響。輔導月刊,29,34-42。
    林慧蘭(2002)。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情緒智商之相關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協志 (2003)。國中學生性別、年級、編班與壓力因應、自重感、幸福感
    之相關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縣。
    施建彬(1995),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2006)。大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大葉大學為例。研
    究與動態,13,131-144。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
    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慧文(1993)。高中男女合班與分班影響學生選擇領導角色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允寬譯(1996)。自尊心: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台北:遠流。
    徐慎怡(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其內外控信念和A型行為之相
    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
    竹市。
    徐嫚淳(2006)。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
    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市。
    徐靜芳(2002)。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治遙(1989)。大學生內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的相關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雲(2002)。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
    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市。
    張琇珺(1999)。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市。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文耀(2000)。九二一地震災區學生的因應型態與心理症狀的關係。中華心
    理衛生學刊,13,35-59。
    郭俊豪(2007)。大學生防禦性悲觀、拖延、自我設限及因應策略對幸福感影
    響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蘊忻(2007)。父母教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與自尊對青少年壓力因應方
    式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陳清泉(1990)。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絹(1995)。臺中師院初教系學生「性別角色與自尊關係」之探討。台中
    師院學報,9,1-25。
    陳筱瑄(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
    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麒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
    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彭秀玲(1985)。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台灣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心怡(1998)。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
    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
    蓮市。
    曾文志(2007)。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38(4),417-441。
    項樂琦(2007)。刻板印象威脅下的青少女:男性化特質對邏輯分析表現與信
    心的效果。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正鵠、楊瑞珠、許明松(1998)。長期性研究「大專生文化與心理態度量
    表」之編制與調查期末報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高
    雄市。
    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2,1-14。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黃惠玲(2007)。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鈺婷(2007)。復原力的力量: 個人與來自家庭、學校脈絡中的保護機制
    對青少年憂鬱症狀改變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2),11-24。
    楊雅惠(2004)。依附、負向情緖調適預期和壓力因應對情緖經驗的影響歷程
    之探討 : 以大四學生的生涯抉擇壓力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硏究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瑞珠、楊國樞(1976)。兒童內外控信念的先決與後果變項。中華心理學
    刊,18,105-120。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2008)。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
    查。2008年1月3日,取自董氏基金會,網址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
    This=69&Page=1
    鄒慧英(1988)。高中男、女分校與其學生性別角色、成就動機之關係。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
    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市。
    廖淑梅(2004)。技專校院研究生與大學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比較-以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雲林縣。
    劉真妤(2003)。高中女生的兩性教育觀。中二中學報,6,149-156。
    劉樹斐(2000)。自尊的多面向對大學生憂鬱與攻擊行為的影響。政治大學心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慧敏(1995)。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硏究。國立台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蔣桂嫚(1993)。高中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青青、劉雪娥(1996)。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43(1),90-94。
    鄭照順(1999)。青少年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賴建志(2005)。大學生生活壓力、幽默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駱芳美(1989)。我國大專學生自我尊重量表修訂與年級、領導經驗、性別對
    自我尊重影響之調查研究。實踐學報,20,199-238。
    駱重鳴(1983)。生活壓力、適應方式與身心健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晉龍(2002)。自我建構與主觀幸福感:自尊與相融和諧的角色。國立政治
    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份
    Alfeld-Liro, C., & Sigelman, C. K. (1998). Sex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7(2), 219-244.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dge.
    Argyle, M., & Lu, L. (1990). The happiness of extraver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1011-1017.
    Bolger, N. (1990). Coping as a personality process :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525-537.
    Cash, T. F., Jakatdar, T. A., & Williams, E. F. (2004).The
    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further
    validation with college men and women. Body Image, 1
    (3), 279-287.
    Chamberlain, K. (1988). On the structure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 581-604.
    Chan, D. W. & Lee, H. C. B. (1993). Dimensions of self-
    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2(4), 425-440.
    Chang, E. C., & Sanna, L. J. (2001). Optimism, pessimism, a
    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vity in middle-aged
    adults: A test of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Psychology and aging, 16(3),
    524-531.
    Cohen, F. & Lazarus, R. S.(1979).Coping with the stresses
    of illness.In G. C. Stone, F. Cohen & N. E. Adler
    (Eds.),Health pschology(pp.217-254).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D’lntino, R. S., Goldsby, M. G., Houghton, J. D., Neck,
    C.P., (2007), Self-leadership: a process for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3(4), 105-120.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Emmons, R. A. (1985). The independ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7(5), 1105-1117.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Diener, E., Suh, E.M., Lucas, R.E.,& Smith, H.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 276-303.
    Diener, E., Smith, H., & Fujita, F. (1995).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9(1), 130-141.
    Diener,E., Oishi, S., & Lucas, R. E. (2003). 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4 (1), 403-425.
    Emmons, R. A.(1999). The psych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
    Motivation and spiritually in personality. New
    York:Guilford.
    Endler, N. S., & Parker, D. A. (1990).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oping: a critic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5), 844-854.
    Evenbeck, S. (1996). The urban first year experience:
    Building community benefits faculty and other
    university professionals and serves students well.
    Country of Publication. (ED 418 608)
    Folkman, S. , Lazarus, R. S. , Dunkel-Schetter, C. ,
    DeLongis, A. , Gruen, R. J. (1986).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6), 992-1003. .
    Frey, D., & Carlock, C. J. (1989). Enhancing self-esteem.
    Muncie, IN: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Harter, S. (1983).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 275-385).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rter, S.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731-739.
    Headey, B., & Wearing, A. (1992).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Melbourne,
    Australia: Long man Cheshire Press.
    Hochreich, D. J. (1975). Defensive externality and blame
    projection following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2, 540-546.
    Jarama Alvan, S. L., Belgrave, F. Z., & Zea, M. C. (1996).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llege adjustment among
    Latino studen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ental Health, 2
    (3), 193-203.
    Johnson, J. H., & Sarason, I. G.(1978).Life stres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2,205-208.
    Johnson, R. C. (1980).Summing up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theory,Vol.1: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in
    its environment. Contemporary Psychology,25,299-300.
    Keyes, C. L., M., Shmotkin, D., & Ryff, C. D. (2002).
    Optimizing well-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6), 1007-1022.
    Kinnunen U., Vermulst A., Gerris J., & Makikangas, A.
    (2003).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its relations to well-
    being:the role of personality as a moderating fac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 1669-1683.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 New York: Springer.
    Lucas, R. E., Diener, E., & Suh, E. (1996).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well-being mea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616-628.
    M. Argyle (1997),幸福心理學(施建彬,陸洛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原文於1987年出版)。
    Melnick, M. J., & Mookerjee, S. (1991). Effects of advanced
    weight training on body-cathexis and self-esteem.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72, 1335-1345.
    Mruk, C. (1999).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
    Pavot, W., Diener, E., Colvin, C. R., & Sandvik, E. (1991).
    Futher validation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Evidence for the cross-method convergence of well-being
    mea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7(1), 149-
    161.
    Pope, A. W., McHale, S. M., & Craighead, W. E. (1988). Self-
    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Reasoner, R. W., & Dusa, G. S. (1991). Building self-esteem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Manual.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Rim, Y. (1993). Valu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Roberts, J. A., Lapidus, R. S. , Chonko, L. B. (1997),
    Salespeople and Stress:The Moderating Role of Locus of
    Control on Work Stressors and Felt Str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5, No. 3, 1997, pp.
    93-108.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
    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ced , 80
    (1), 1-27.
    Rotter, J. B. (1975). Some problems and 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1), 56-67.
    Strickland, B. R.(1978). Internal-external expectancie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6(6),1192-1211.
    Tafarodi, R. W., & Swann, W. B. Jr. (1995). Self-li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dimensions of global self-esteem: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5(2), 322-342.
    Thomas, J. J. & Daubman, K. A.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Sex Roles, 45(1/2), 53-65.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atson, D., &Tellegen, A.(1985).Toward 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19-245.
    Wells,L.E.,& Marwell,G..(1976).Self esteem:I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Beverle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 Inc.
    Wilson, W. (1967).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
    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
    Winchel, R., Fenner, D., & Shaver, P. (1974). Impact of
    coeducation on "fear of success" imagery expressed by
    male and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6, 726-73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6152023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202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23101.pdf94KbAdobe PDF21505View/Open
    023102.pdf148KbAdobe PDF21541View/Open
    023103.pdf115KbAdobe PDF21573View/Open
    023104.pdf116KbAdobe PDF21515View/Open
    023105.pdf218KbAdobe PDF22043View/Open
    023106.pdf310KbAdobe PDF211704View/Open
    023107.pdf498KbAdobe PDF21521View/Open
    023108.pdf321KbAdobe PDF21595View/Open
    023109.pdf246KbAdobe PDF21872View/Open
    023110.pdf186KbAdobe PDF21538View/Open
    023111.pdf221KbAdobe PDF23273View/Open
    023112.pdf207KbAdobe PDF2160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